在数据和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水平不断升级。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脱核”业务,并在物流、仓储、农业、跨境贸易等多个领域落地。
所谓“脱核”,即打破传统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的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对单一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估,转变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交易记录、履约表现等多维度信息的综合分析,构建基于“数据信用”的风控体系,进而为融资提供依据。
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发展“脱核”模式,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依托“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利用大数据和特定场景,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服务;运用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探索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的供应链“脱核”模式。
提升融资效率
目前,多家银行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比如,交通银行(601328.SH)深圳分行推出全国首个脱核模式仓储金融产品“顺丰仓储e贷”,开创供应链金融服务新范式。该项目精准对接顺丰集团遍布全国的仓储品牌客户,通过深度场景化定制,有效解决传统仓储融资难题。作为增值服务,该产品增强了顺丰仓储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为大宗商品及批发零售企业客户提供灵活高效的融资解决方案。
邮储银行(601658.SH)安徽分行则立足某核心企业与其上游承运商的物流运费结算场景,通过线上授信为承运商发放脱核“U保理”融资业务,这也是邮储银行系统内基于物流场景落地的全国首笔脱核保理业务。
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经未来”)方面指出,供应链金融“脱核”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增强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减少了对核心企业信用资源的占用,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推动供应链金融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以更加稳健、高效的方式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风险的有效分散。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框架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的基石,其信用状况直接关乎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稳固与安全。而“脱核”模式的引入,标志着供应链金融开始逐步减少对单一核心企业信用的高度依赖,转而依托产业链中其他参与者丰富的交易数据、信息流、物流等多元化信息以及先进的风险控制措施来实现融资目的。这一转变极大促进了风险的分散,增强了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抗风险韧性。
二是融资效率显著提升。在“脱核”模式下,商业银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力量,如物联网技术、信息数字化手段等,实现了对供应链中动产流动与资金流转的实时追踪与监管,大幅提升了透明度,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基于此,金融机构能够依据更加精确且全面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与决策,显著提升融资流程的效率。
三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增强。“脱核”模式不仅为中小微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减轻了对核心企业信用资源的依赖,还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这一变化对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资金配置效率获得优化。通过实施“脱核”模式,商业银行能够更精确地捕捉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具体融资需求,从而实现资金的精准投放与优化配置。这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还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与拓宽。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张璐律师指出,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须投入人力、物力密切监管资产的仓储、物流情况。例如,在存货质押融资和预付款融资模式中,须对仓单或存货进行监管。因此,金融机构在交易数据的收集和真伪识别、物流和资产的监管等方面存在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难以把控业务风险。而在“脱核”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供应链各主体的信息、数据共享及实时监测和评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大幅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供应链金融“脱核”对银行的技术能力和平台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银行(601009.SH)方面表示,在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下,银行首先须通过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维度的信用评估机制,精准描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画像。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为合作对象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降低交易风险,更显著提升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运作效率与安全保障。其次,要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并广泛推广。例如,南京银行紧贴“脱核”模式需求,创新推出了鑫微贷、资产池、物联网动产融资、上期所电子仓单等一系列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紧密围绕供应链中的订单、应收账款、库存、仓单等核心资产,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有力促进了供应链的资金流动与整体稳定。
监管政策尚待明确
早在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银发〔2023〕233号)提到:“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这是“脱核”供应链金融首次被正式提出。
今年4月,《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到,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利用供应链“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贷款及基于订单、存货、仓单等动产和权利的质押融资业务。
8月,《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再提“脱核”模式。
业内人士分析称,从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方向的提出,到鼓励发展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体现了国家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脱核”创新的决心,为推进供应链金融“脱核”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业研究方面指出,银行应结合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的特点,通过区块链保证中小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的真实性。从“数据信用”而非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或交易标的“物的信用”出发,通过大数据模型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当指出的是,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平台的主导机构,有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是通常有较多核心企业与其所属供应链企业加入,信用风险较为分散;二是具有持牌资格,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风控更为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机构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共享和使用数据,成为供应链金融“脱核”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张璐分析称,在“脱核”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再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交易数据,从“依赖核心”转向了“信任数据”。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或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主体获取供应链各主体的历史订单、交易金额与频率、采购订单、销售记录、库存数量、物流信息、订单履行情况等信息,并对各项交易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交易的真实性、持续性和中小企业的稳定性。
尽管政策层面鼓励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的创新应用,但具体的监管框架和合规要求仍须进一步完善。世经未来方面指出,当前针对“脱核”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尚不明确,导致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合规风险。同时,监管要求的升级也增加了平台的合规成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系统改造和升级。
展望未来,兴业研究方面认为,供应链金融或将走向“脱核”,即摆脱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发展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银行自建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等非核心企业建立的第三方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或将迎来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