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深度转型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长城仍困在“增收不增利”的漩涡中。
二季度业绩回暖
近日,长城发布上半年财报。
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923.35亿元,同比微增0.99%。
分季度来看,长城汽车单季业绩有明显改善,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23.16亿元,同比增长7.72%,环比大幅增长30.73%,创下公司历史上营收最高的第二季度。
这一营收表现与同期销量增长有关。
上半年,长城累计销售新车56.89万辆,同比增长2.52%,对应全年400万辆业绩目标来看,完成率仅为14.22%,如果要完成既定目标,意味着下半年长城每月需要实现销售57万辆,几无可能。
其中,二季度销售31.20万辆,同比增长11.63%,环比增长21.51%,为历史最佳第二季度销量。
具体到各品牌,上半年哈弗、WEY、长城皮卡三大品牌保持增长,分别销售32.37万辆、3.45万辆、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24%、73.62%、4.69%,欧拉品牌、坦克品牌却出现下滑,同比分别下降56.19%、10.67%。
整体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密集的新品投放策略。上半年,长城先后推出二代哈弗枭龙 MAX、全新高山、坦克 500 Hi4-Z等20余款热点车型,形成了覆盖SUV、皮卡、新能源等多个细分市场的产品矩阵。
其中,新能源业务成为长城重要的增长引擎,但其增速仍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车型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23.64%。 但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0.3%,长城增幅明显落后。
海外市场表现同样成为重要支撑。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场累计销售19.77万辆,其中第二季度出口销量10.7万辆,环比增长17.5%,但同比仍有1.8%的小幅下滑。
净利润下滑10.21%
长城依然困在“增收不增利”中。
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18.38%,同比下降1.56个百分点,主要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与出口销量增速放缓双重因素影响。
好在毛利率在第二季度出现回升迹象,单季毛利率达到18.8%,环比提升0.96个百分点。
这与长城二季度汽车单价提升有关。随着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带动单车价值提升,上半年其单车平均指导价达到17.05万元,同比增长2.9%,其中第二季度单车均价进一步升至17.54万元,环比增长6.3%。
从利润表现来看,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1%;扣非净利润仅为35.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6.39%,反映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面临较大压力。
净利润的下滑,也与销售费用的飙升有关。
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50.36亿元,同比大幅攀升63.31%,长城解释主要是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模式,以及加大新车型、新技术的上市宣传及品牌提升。销售费用的大头主要是广告及媒体服务费,该费用在2024年上半年约为13亿元,今年上半年约为20亿元,增长了约7亿元。此外,工资薪金、佣金、咨询服务费等项目也同步增长。
研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成为隐忧。上半年,长城汽车研发费用为42.39亿元,同比仅微增1.21%,这一投入规模不仅大幅低于比亚迪308.8亿元的同期研发支出,也低于吉利汽车73.28亿元的投入水平。
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影响长城汽车长期技术竞争力的构建。
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及盈利能力,长城汽车正积极推进产品结构升级,下半年将重点推广全新坦克500等高端车型,进一步提升单车价值和毛利率水平;持续深化新能源战略,加大插电混动车型推广力度,利用“全场景适配”优势拓展家庭用户市场;加速渠道数字化转型,通过“直营+经销”模式优化提升运营效率,逐步消化销售费用高企带来的压力;加强国际市场布局,提升海外本地化生产和销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