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仅有60人的小厂,成长为拥有8.5万名员工的大厂;从一家河北保定的传统车厂,到如今业务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汽车集团……今年7月,长城汽车通过一部《年方35》短片,分享了其35年发展历程中的坎坷过往,以及对行业变革的深度思考。董事长魏建军更在镜头前直面35岁人群职场焦虑,以“竹子扎根”喻示长期主义价值,同步推出的“35+计划”,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放62个核心岗位。
这样一家格外“关怀大龄青年”的企业,如此又有着怎样“思变”逻辑?日前,长城汽车借“35岁”之机,通过一场深度的“35周年开放日”,对外多维度“揭秘”自身——不仅是专注造车的“造车者”,更已构建起全维度的成长生态布局。
建学校建商城,造车也“造生活”
随着“35+计划”登上热搜,众人也开始留意到长城汽车带来的“温情”。据悉该计划针对资深人才设计经验转化通道,让35岁以上从业者的行业积累能快速对接新能源、智能化等新赛道需求。
事实上,长城这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举措,也是其多年为员工打造全方位成长生态的缩影。在长城汽车35周年开放日上,长城汽车不吝于对外展示了其为人才打造的“安居乐业”的配套“基建”。
如在保定总部周边,企业多年前便开始布局“产城融合”模式,建设长城家园、哈弗城等住宅项目,解决员工安居问题。2024年开业的“爱情广场”,作为全国首个汽车主题购物中心,进一步补齐生活配套。
为解决员工子女上学问题,长城汽车投资建设了爱和城学校。据工作人员介绍,魏建军在建校之初就提出:“要建就建最好的,教师工资要比同行高30%。”如今,该校不仅是保定升学率前三的学校,还培养出多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冠军。
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与长城汽车的汽车主业没有关系的产业,显示了长城汽车关爱员工的温情内核。通过这些超越汽车本业的多年投入,长城构建了一个让员工无后顾之忧的支撑体系。
主业聚焦“技术立企”
回归汽车主业,长城汽车35年来走得很“扎实”。
走进长城汽车徐水智慧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2400吨级全封闭冲压线,它可将零部件精度误差锁定在0.1毫米内。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达99.9%,634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每52秒即可完成一辆白车身的制造。高度自动化的制造能力,是长城汽车在智能制造领域实力的体现。
在长城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基地,还有一座全球汽车企业中首个具备主被动结合测试能力的自研实验室,占地面积达5.7万平方米,这里可模拟9000种道路突发状况,高速摄像机和传感器假人阵列确保碰撞数据的精确采集,将“安全即底线”的理念深植于每一款产品。
长城汽车还拥有诸多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如环境风洞实验室像一座“人工大自然”,可模拟-40°C至60°C的极端温度,车辆在此经历长达20天的严苛测试。例如蓝山车型在极寒环境下的稳定表现,甚至能在冰封后正常启动并提供热饮,充分验证了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在持续高强度的投入下,截至目前,长城汽车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授权专利近3万项,仅2024年上半年就获得专利授权2962项,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在动力布局上,在动力技术方面,长城已实现汽油、柴油、混动、纯电、插电混动和氢能六大能源类型的全面覆盖。其Hi4技术以“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为核心优势,已在海外多款车型中成功应用,展现出出色的能源适应性与场景灵活性。
不止如此,长城汽车的海外事业也逐渐迎来“高光”新阶段:已经完成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转型,并实现研、产、供、销、服全链条出海。目前,长城汽车海外销售网络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渠道数量超1400家,海外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全球用户规模超过1500万。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还注重本地化运营能力。如在巴西,长城针对当地作为乙醇燃料大国的特点,专项开发乙醇插电混动系统;其巴西工厂采用柔性产线设计,涂装车间配备18台发那科机器人,实现工艺误差的毫米级控制。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在巴西销量达1.57万辆,同比增长19.8%。
这种因地制宜、深度融入本地市场的策略,标志着长城汽车已从单纯的“汽车出口商”,蜕变为具备全球资源整合与生态输出能力的国际品牌。
「业内观察」
35年,于人是成熟担当的年纪,于企业是沉淀突破的关键期,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更站在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
聚焦国内车企,对比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民企的发展路径与成果可见,它们有着共同方向——创新、稳健与生态化。不同于造车新势力的颠覆式突进,也不同于合资企业曾依赖外部技术获利,这些民企能走到今天,凭的是多年深耕:坚持自主创新、钻研核心技术,最终铸就了兼具韧性、抗风险力与可持续性的深厚护城河。
可以说,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既需比亚迪式的技术引领,吉利式的全球视野,也需长城汽车式的长期主义与生态构建。多路径并行,方能共托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