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负债端和资产端的良好表现,A股五大险企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中考”成绩单。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781.93亿元,同比增长3.7%。以此计算,五大上市险企上半年日赚9.84亿元。
具体而言,上述五家险企净利润增速呈“四升一降”格局,表现最为突出的新华保险同比增幅超30%,中国平安则同比下滑8.8%。

王莹制表
新业务价值普涨
从负债端来看,五大上市险企积极提质增效,人身险新业务价值增长动能强劲,普遍实现20%以上的涨幅。
所谓新业务价值,是指新销售的保单预期未来产生的收益贴现到今年的价值。它通常反映了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新业务拓展销售水平,是衡量保险公司价值、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业务指标。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新业务价值61.82亿元,同比增长58.4%;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太保寿险实现新业务价值95.44亿元,同比增长32.3%;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较2024年同期重述结果提升20.3%,达285.46亿元;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率可比口径下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期交业务新业务价值率可比口径下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
对此,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新业务价值的提升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是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压缩趸交高成本业务规模,同时注重期交业务的发展,上半年首年期交规模保费同比增长25.5%;二是积极推进降本增效,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压降费用成本,推动产品新业务的价值率提升。
综合成本率优化
财产险方面,“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普遍下降,承保利润持续改善。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为95.3%,创近十年同期最好水平;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为95.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为96.3%,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谈及背后的原因,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上半年,公司累计受大灾损失净额25.1亿元,同比下降38.3%,合计降低综合赔付率1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表示,这主要得益于费用以及赔付有效的控制。其中,包括AI在内的科技力量为综合成本率的下降作出了较大贡献。
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就非车险“报行合一”向行业征求意见。于泽透露,该政策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今年四季度能落地。文件主要是规范财产险的非车险业务,督促财产险公司严格执行报备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有效控制应收保费的风险,推进财产险行业降本增效,提升内生动力。
从影响来看,于泽表示,非车险“报行合一”将给公司综合成本率的改善带来大幅改变。预计四季度落地后,可能会影响当季营收,但对全年的影响不大,2026年整个非车险行业的盈利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聚焦高股息股票
业绩增长的背后,投资收益也是不可忽视的推手之一。从资产端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A股五大上市险企投资资产合计19.73万亿元,同比增长7.52%。
需要注意的是,五家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呈分化态势,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分别下滑0.4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新华保险、中国人保则同比分别上升1.1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
对此,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徐康指出,预计总投资收益率下行压力主要来自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债券在利率震荡区间内的波动损失。
综合投资收益率方面,披露该指标的三家公司中,中国平安上升0.3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则分别下降0.6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此外,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债券利息收入减少,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率普遍微降0.1个百分点至0.25个百分点。
那么,展望下半年,上市险企又将如何布局资本市场?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表示,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公司会适度加大权益配置,重点围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股和高分红的价值股。
中国人寿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董事会秘书刘晖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直言,对下半年A股市场仍保持乐观,将持续关注市场上涨板块中的板块轮动,比如科技创新、消费制造、先进制造、新消费等方向的投资机会。同时,积极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要求,持续优化权益配置的结构,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不断提升权益配置的稳健性和长期回报的潜力。
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在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优质高股息股票不仅能提供稳定的股息现金流和稳定的净投资收益率,在新会计准则下还可以通过划入OCI(其他综合收益)账户来平滑利润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