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记者牛谷月)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
港交所网站披露,日前中国平安分别增持中国太保至其H股总股本的5.1%、增持中国人寿至其H股总股本的5.04%。这也是时隔六年,险资再次出手举牌保险股。
作为“投资长钱”的重要代表,险资动向备受市场关注。据央广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保险公司触发举牌的投资事件达到29次,已超2024年全年的举牌次数。随着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扩大长期投资试点等政策渐次落地,险资入市进一步松绑。通过举牌、设立私募基金等形式,险资持续加码资本市场。
从“扫货”银行到举牌同业
2019年,中国人寿两次增持中国太保H股,触及举牌线。时隔六年,市场再现保险龙头举牌保险龙头。
据港交所网站披露,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于8月11日以32.0655港元的每股平均价买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H股股票,合计耗资近5584万港元。本次买入后中国平安持有中国太保H股的比例由4.98%增至5.04%,触发举牌。
8月12日,中国平安再次以22.4072港元的每股平均价买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H股股票,合计耗资约2.13亿港元。举牌后,中国平安持有中国人寿H股比例达5.04%。
对此,中国平安回应称,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本次举牌释放了重要信号: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同样也会关注保险股,保险股同样属于‘红利’范畴。”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指出,保险行业当前估值已较为充分反映保险股资负两端压力,险资举牌同行指向对自身行业基本面的筑底向好的认同。
今年以来,险资掀起新一轮“举牌潮”,保险资金正通过举牌上市公司加速入市。央广财经记者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统计,年内险资29次举牌23家上市公司,举牌次数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20次,举牌次数和举牌上市公司数量皆创近4年新高。整体来看,今年险资主要布局在以银行、公用事业、能源为代表的高股息个股。险资举牌的个股中,银行股尤其受青睐,并且多为H股。具体来看,年内险资已经举牌7家银行股,举牌次数达到14次。
“险资举牌银行股的核心逻辑在于‘防御性配置’与‘收益稳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银行股兼具低估值、高股息及抗周期属性,契合险资长期负债端的稳健需求。“而且,H股银行股较A股存在折价,且港股通税收优惠进一步提升配置性价比。此外,监管引导险资长期入市,通过OCI计量方式降低股价波动对报表的冲击,也降低了配置风险。”田利辉补充道。
民生证券研究院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张凯烽认为,在长端利率中枢下行、债券票息收益承压的背景下,险资需要积极扩展“类固收”资产配置,提升稳健收益来源,“继银行股之后,我们认为举牌低估值、负债成本逐步降低、公司治理清晰且稳定、商业模式较好和分红水平逐步提升的保险股是保险资产配置的内在需求,有助于险企实现长期稳定回报,缓解‘资产荒’,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
千亿险资布局私募
除了密集举牌上市公司股票以外,保险资金正通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渠道加速涌入A股市场,为资本市场注入上千亿规模的“真金白银”。
近日,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继获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至此,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总数量增至7家。
“险资系私募”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的具体落地形式,指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目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正加速落地,至今已有三批试点,试点金额合计达2220亿元(含已批复和拟批复试点规模),参与机构逐渐扩展至多家头部险企及中小险企,包括: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中邮保险及相关保险资管公司等。
除了首批已投资落地的500亿元外,有超千亿元资金正在入市路上。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政策持续引导与利差损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保险资金有望加快入市步伐。
太平资产表示,作为金融央企,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作用,进一步加大中长期资金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投资的方向主要是包括公司治理良好、经营业绩优良,同时也注重股东回报的这样一些大型蓝筹股。具体的产业包括金融、能源化工、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消费,还包括新能源转型、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能够助力国家产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转型。”今年3月,第二批试点获批时,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通过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设立私募基金将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发挥其长线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并拓展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万亿级险资加码权益市场
随着险资“举牌潮”的涌现和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的加速落地,险资正“跑步”入市。而这背后,是万亿级保险资金的重新调度。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达到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透过数据,我们能看到险资的配置去向。
一方面,债券仍是保险资金最主要的配置方向,占比超51%。截至二季度末,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的债券余额为17.87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1.1%,刷新近年来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大力加仓权益市场,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和占比均持续提升。截至二季度末,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的股票余额为3.07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8%。值得注意的是,较去年二季度末,股票余额同比增长47.57%,远远高于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总量同比17.39%的增幅。
在债券和股票配置同时增加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哑铃型”配置策略更加突出。随之遭“减配”的仍然是银行存款和非标。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保险行业的银行存款和非标占比续创新低,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银行存款余额为3.02万亿元,占比降至8.6%;其他投资(以非标类为主)余额为6.58万亿元,上半年净减少1871亿元,占比降至18.8%。
业内人士认为,“资产荒”下,固收收益率下行,经济复苏预期及居民储蓄型保险需求上升,随着2025年以来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扩大长期投资试点等政策渐次落地,为险资入市进一步松绑。招商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有望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权益配置比例预计将谨慎提升,长久期债券依然是保险公司重要的收益压舱石。
田利辉认为,未来险资配置逻辑将从“防御”向“成长”演进,ETF等工具或成重要抓手。“但险资亦需平衡收益与风险,监管将强化风险控制,避免单一资产集中度过高。”田利辉提醒。
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天然具有耐心资本的属性,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和稳定器。而政策层面,也在密集出台有关政策,持续为险资“长钱长投”入市打通堵点、打开空间。
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国有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引导,持续提升险资入市空间……
专家表示,险资作为“长线资金”将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抑制短期投机,推动价值投资。国金证券研报指出,随着保险公司加仓需求的提升以及政策为险资入市持续松绑,险资加仓股票将持续,预计全年二级权益配置比例将提升2pct左右,对应增量资金将达万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