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间,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冶”或“公司”)发布2025年1-7月新签合同情况简报。公告称,公司2025年1-7月新签合同额人民币6,113.4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18.5%,其中新签海外合同额人民币61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0%。在业绩持续承压背景下(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0%),这家央企工程巨头正通过海外扩张和新能源项目转型寻求突破。
7月份,公司部分新签单笔合同额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程承包合同有3项: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新和县星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60万吨/年焦化及尾气综合利用项目(EPC),合同金额79亿元;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新疆巴州250MW/1000MWh构网型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合同金额15.2亿元;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广州市黄埔区云埔街洋城岗片城中村改造项目复建地块AZ-05、AZ-06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金额10.1亿元。
8月12日,中国中冶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了人民币120,000万元的担保,并为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宝冶(柬埔寨)有限公司提供了人民币4,715万元的担保。这些担保属于公司2024年度股东周年大会批准的2025年度担保计划范围内的事项,旨在支持子公司的日常经营和业务发展。
截至2025年7月末,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为人民币194.9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母净资产的12.74%。公司未对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提供担保,且无逾期对外担保。
业绩方面,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26.69亿元、6338.70亿元和5520.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0%、6.95%和-12.9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72亿元、86.70亿元和67.4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22.66%、-15.63%和-22.20%。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34%、74.61%和77.43%。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1222.72亿元,同比下降18.46%。成本端营业成本1114.68亿元,同比下降19.04%,费用等成本71.91亿元,同比下降1.45%。营业总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后,归母净利润16.07亿元,同比下降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