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内卷”的冲击波仍影响着风电整机商的业绩表现。
2025年上半年,除金风科技(002202.SZ)之外,明阳智能(601615.SH)、运达股份(300772.SZ)、三一重能(688349.SH)等均增收不增利,电气风电(688660.SH)则出现亏损。
这与行业装机量的增长、企业产品销量的提升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上述业绩表现主要受前期低价订单的影响。同时,由于整机商之间在业务结构、海陆市场布局、国内外业务比重等方面存在差异,风机毛利率及综合毛利率呈现不同表现。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预计到2026年,风电整机商业绩有望迎来修复。三一重能方面也指出,预计2025下半年到2026年会呈现明显好转。一方面,此前低价订单已基本消化,价格回升的订单将逐步交付,且交付规模逐步增长的海上和海外风机产品毛利率较高;另一方面,降本仍有一定空间,随着降本效果逐步显现,从而改善企业盈利水平。
增收不增利
在风电装机量和企业产品销量保持增长的背景下,风电整机商却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作为行业龙头,金风科技在上半年的业绩表现相对更优。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5.37亿元,同比增长41.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8亿元,同比增长7.26%。不过,扣非净利润同比微降0.40%,为13.68亿元。
同期,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三一重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1.43亿元、108.94亿元、85.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3%、26.27%、62.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10 亿元、1.44亿元、2.10亿元,同比分别减少7.68%、2.62%、51.54%。相比之下,电气风电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6.64亿元、-2.79亿元,均同比实现增长,但依然未能扭亏。
平安证券在点评明阳智能业绩表现时指出,风机出货量大幅增长推动收入规模同比高增,但由于前期价格竞争激烈,估计公司风机业务盈利水平依然承压,风机出货量的大幅增长并未推动利润规模的同比例增长。
三一重能方面解释称,其营业收入增加主要系风电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各项主营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稳步增长;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系2024年风机中标价格下降并探底,该部分订单于2025年上半年陆续交付,毛利率偏低拖累整体盈利。
记者了解到,风电整机商的业绩与风电项目交付节奏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陆地风电项目从中标到交付的时间周期约为一年,具体进度受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业主资金情况等因素影响存在差异。海外和海上风电项目的交付周期更长,可达2—3年。
电气风电近年来持续亏损,该公司高管在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自2022年起,国内陆上、海上风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市场竞争激烈,风机招标价格持续下行,风机销售订单价格逐年下降。2024年,公司部分销售订单项目成本下降幅度不及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导致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虽公司交付量同比增加,但交付量和营业收入规模仍较小,期间费用率虽有所下降,因固定支出仍存,致亏损持续。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企业间业绩差异与其主营业务结构、市场布局结构等因素相关。若企业在风机、电站、海上风电及海外业务方面均衡发展,毛利率相对较高的板块(电站、海上风电及海外风机)将对综合毛利率形成平滑支撑。
可喜的是,随着行业“反内卷”及自律措施见效,2024 年11月以来风机中标价格逐步回升。据国金证券统计,今年1—7月,陆风机组中标均价为1552元/千瓦,较2024年全年提升9%。
按交付节奏判断,市场普遍认为风电整机商的盈利能力有望在未来一年修复。国金证券分析指出:“考虑到2024年风机招标规模达164吉瓦且风机价格上涨从第四季度开始,预计涨价项目大多递延至2026年交付,2025年制造端修复趋势相对较小,涨价带来的盈利弹性有望在2026年集中释放。”
明阳智能方面人士表示,各整机商情况不一,行业预判2026年迎来业绩修复。三一重能方面也向记者表示,2025下半年—2026年,企业盈利能力将明显好转。
在8月29日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上,三一重能方面指出,下半年低价订单影响将逐步减弱,公司继续推进降本控费,预计风机毛利率逐步上升。截至目前,公司风机中标均价已较2024年提升了5%以上,加之海上和海外风机产品毛利率较高,以及2026年仍存在降本空间,预计风机毛利率水平将有明显提升。
“两海”市场或提振业绩
在国内陆上风电装机增速或放缓的背景下,海外及海上风电市场(即“两海”市场)未来有望形成新的业绩支撑。
2024年成为中国风电整机商“出海”突破之年,企业纷纷加快国际化步伐。伍德麦肯兹报告指出,中国整机商在海外市场已获13.5吉瓦确认订单,另有13吉瓦待确认订单。
2025年以来,整机商海外订单量持续创新高。截至2025年6月30日,金风科技海外在手外部订单共计7.36吉瓦;截至半年报公告日,三一重能海外新增订单已超2吉瓦, 同比大幅增长。
三一重能方面向记者表示:“国产风机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和交付效率优势,风电企业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随着海外市场空间扩大,海外市场占比提高,也将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海外市场订单对业绩的贡献并非立竿见影。上述明阳智能人士表示,除了金风科技,其他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出货表现力尚不明显。海外市场订单交付周期通常需2—3年。
海上风电未来发展潜力同样显著。2025年两会期间,“发展海上风电”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2月底,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对海上风电项目空间布局、节约集约、用海审批、 生态用海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并推进深远海布局。
据国金证券8月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已经核准未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多达35吉瓦,为“十五五”海上风电装机放量奠定基础。1—7月,国内海上风电新增招标约6吉瓦,同比增长39%。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区首批深远海示范项目推进迅速。
风电整机商在2025年半年报中普遍提及海上风电市场前景。三一重能方面表示:“预计海上装机容量将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未来将成为国内装机增长的重要贡献部分。”
除了风机业务,风电电站投资开发与运营业务是风电整机商的重要业务板块。该业务可通过自建或合作方式开发运营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发电收入或项目转让获得收益。
例如,金风科技在上半年实现风电场开发收入31.72亿元,毛利率达57.47%;转让风电场项目股权投资收益为1.43亿元,同比增长35.89%。
然而,电力市场化政策《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即“136号文”)对整机商电站业务或带来变数。运达股份人士坦言,这一政策对于电站转让节奏、规模和价格均产生一定影响。
三一重能方面认为,“136号文”短期内对电站收益形成压力,但随着绿色权益价值的提升,未来绿色权益收益将逐步纳入风电电站估值体系。因此,电站产品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无论是自持还是出售,回报率都相对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