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5年上半年的整体经营,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在8月29日下午召开的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用“稳进兼备”四个字予以概括。
在他看来,集团上半年的表现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坚持转型突破,主营业务稳中有进;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动能转换成效显现;三是坚持固本培元,发展基础得到持续巩固。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0%;集团归母净利润为278.85亿元,同比增长11.0%;集团归母营运利润为199.09亿元,同比增长7.1%。整体管理资产规模稳步提升,达3.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
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9月1日起,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再度下调。对此,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张远瀚表示,新一轮预定利率的调整,对分红险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分析称,一方面,这在客观上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分红险产品短期竞争力下滑,销售难度增加;但另一方面,也缩小了分红险与传统险预定利率的差距,使得分红险的相对优势更加凸显,从而促进整体业务结构的优化,长期有利于“利差损”风险的管控和业务高质量的发展。
就产品结构优化的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分红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大幅增长近14倍,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42.5%,其中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已达51.0%。
“二季度以来,分红险占比提升尤为显著,预计全年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张远瀚表示,中国太保将持续完善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发展,完成产品结构转型;持续支持多元浮动收益型产品经营,前瞻性布局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的产品策略。同时,深耕健康险,并加强资产端多元化投资管理。
个人信保业务风险敞口明年出清
谈及个人信用保证险业务,中国太保副总裁、太保产险董事长俞斌表示,过往几年,一些同业对于个人信用保证险业务的风险敞口已经出清。2025年上半年,太保产险开始调整个人信用保证险业务结构。
俞斌指出,个人信用保证险业务对太保产险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提前退保发生理赔引起的保费减少,假如剔除相关影响,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将从-0.8%提升至3.3%。
二是对综合成本也有很大影响,非车险整体承保综合成本率97.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剔除个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影响后,非车险承保综合成本率94.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根据半年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太保产险的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91.54亿元,同比下降0.8%。受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影响,个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12亿元,同比下降129.9%。
“截至今年7月末,个人信用保证险业务的风险敞口较去年末大概缩小了三分之一。预计到2026年,个人信用保证险业务的风险影响会完全出清。”俞斌透露。
国内权益资产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从投资端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为568.89亿元,同比增长1.5%;总投资收益率为2.3%,综合投资收益率2.4%,同比分别下降0.4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对此,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当期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固收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比下降的影响,但投资收益率水平超越业绩基准。
“低利率市场环境导致优质资产供给不足,保险资金存在较大配置压力。”中国太保副总裁苏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随着政策红利继续释放,国内权益资产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领域面临更多机会。
苏罡指出,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短期来看利率水平基本企稳,长期来看依旧存在下行空间,这必然会导致优质资产的供给相对不足。一方面,公司持续加大长期利率债的配置,合理延展固定收益资产的久期,同时也加大对创新型优质资产的布局,包括ABS、公募REITs等;另一方面,稳步增加公开市场的权益资产以及未上市股权等另类资产配置。
“公司将积极拓展投资品种和渠道,目前已经持续推进包括私募基金、黄金等新业务试点,这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保险资金运用质量。”苏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