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王彦琳)7月11日,国联民生证券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29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0.41亿元,同比增长1183%左右。
对于业绩预增原因,国联民生证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动把握市场机遇,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协同赋能”和“内生增长”为主线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有序推进与民生证券的整合工作,并将其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公司证券投资、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条线实现显著增长,同时由于上年同期比较基数较小,本期经营业绩同比大幅提升。
优势互补锻造业绩增长“强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若剔除民生证券纳入合并报表的影响因素,公司上半年业绩同比仍实现显著增长。通过市场公开信息梳理:2024年上半年,国联民生证券归母净利润为0.88亿元,民生证券归母净利润为3.34亿元,两者简单合并计算,合计为4.22亿元。以此为基数,2025年上半年同比仍实现168%的大幅增长,充分彰显出“1+1>2”的协同整合成效,印证了公司在资源聚合、团队融合以及业务协同上的显著成果。
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新“国九条”后首单落地的券商市场化并购案例,国联民生证券的整合发展备受市场关注。
此前业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国联民生证券未来跻身头部券商序列更进一步,二者吸收兼并后将大幅提升综合实力。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国联证券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及衍生品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而民生证券在“投资+投行+投研”和固定收益业务方面探索出增长新引擎。在区域分布上,国联证券立足于长三角这一经济体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好的地区,深耕无锡,辐射重点区域,民生证券分支机构则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整合将快速提升财富客户规模,实现区域互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本次重组整合,有望在资金、人才、业务等方面实现最优配置,推动双方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目前,合并后的国联民生证券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协同效应已快速显现。在新一轮IPO政策周期下,国联民生证券已经与国泰海通、中信证券以及中信建投、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构建了“两超四强”的市场新格局。Wind数据显示,6月获受理的IPO项目(152家企业)中,国联民生证券以2家上证主板、2家创业板以及5家北交所拟上市企业的保荐数量位列第四。
研究业务成为合并后另一大增长极。2024年全年,国联民生证券以4.6亿元、市占率4.22%冲入行业前五,在佣金改革的背景下逆流而上,交出了合并及更名后的第一份亮眼成绩单。
业务整合稳步推进
今年2月14日,国联证券正式更名为“国联民生证券”。记者了解到,当前国联民生证券的整合工作正在持续稳步推进。
目前,国联民生证券高管团队中,由国联集团总裁顾伟担任党委书记,葛小波担任董事长、总裁,汪锦岭为执行副总裁。公司共有7位副总裁,分别是李钦、马群星、尹磊、徐春,以及此次新上任的王卫、任凯锋、杨海。此外,还有首席风险官江志强、合规总监戴洁春、首席信息官吴哲锐、董事会秘书王捷等。
业务方面,投行子公司已于今年4月下旬完成更名,由原来的“华英证券”变为“国联民生承销保荐”,注册地也在今年3月由江苏省无锡市迁至上海市。据悉,更名后的国联民生承销保荐,将在原华英证券的基础上,吸纳民生证券的投行板块,未来由国联民生证券副总裁徐春出任董事长,成为上海投行领域的新势力。
在战略规划上,今年2月底,国联集团总裁、国联民生证券党委书记顾伟在发布国联民生证券战略规划时提到一串数字。“1”个中心愿景之后,秉持深耕区域、精耕行业“2”大发展理念,打造产业投行、科技投行、财富投行“3”项战略目标,聚焦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价值投资实现财富转型、围绕新兴赛道布局投研力量、强化科技基因构建数字平台“4”项行动计划,依托大投行+大投资+大投研+大财富+大资管“5”大业务版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提升券商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同时也推动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国联民生证券的市场化顺利整合以及持续显现的整合效果,为行业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