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2025年半年报披露,个人消费贷款表现抢眼。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增幅均超过10%。
9月1日金融“国补”正式实施,即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业内预计,政策引导叠加银行加码,个人消费贷款仍将是下一阶段提振消费的重要突破口。
多家大行个人消费贷增幅超10%
截至2025年6月末,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857.98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6.82%。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6141.94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862.99亿元,增幅为16.35%。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半年内新增429.90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0.2%。中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4526.80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2.66%。
农业银行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含信用卡透支)较上年年末增加1140.34亿元,增长8.5%。邮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03万亿元,较上年年末净增369.81亿元,增幅为1.23%。
谈到个人消费贷增长较快的原因,建设银行方面表示,该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把握国家提振消费政策机遇,不断加强消费贷款与重点领域消费场景的融合,持续优化线上线下产品,完善触客渠道和策略精细化管理,推动个人消费贷款稳定增长。
毕马威中国发布《消费品零售业上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同比5%的增长,消费市场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消费信心不断加强。这一增长得益于多种因素共同发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成效显著,“以旧换新”持续推进,极大地刺激了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的消费。各省级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制定措施,通过派发消费券、实施补贴等方式提振消费信心。此外,受“稳就业、促增收”等支持性政策影响,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3%,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平稳,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金融“国补”撬动内需
展望下半年,提振消费依然是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交通银行管理层在该行2025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下一阶段将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稳妥推进个人消费贷、汽车贷、信用卡贷等业务发展。
8月中旬《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同时公布,这两项贴息政策由中央财政直接发力支持,被业内称作金融“国补”。9月1日金融“国补”正式实施。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是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推出的贴息举措,贴息资金由贷款经办机构在向借款人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支持范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7大重点领域消费;贴息力度设定1个百分点;实施期限为1年。
广发证券预计,基于18家国股行2024年贷款增量数据,测算在中性假设下两项贷款年度增量约3万亿元、同比多增约6000亿元,财政贴息约180亿元。其中,国有行为消费贷、经营贷的增量主力,且客群覆盖面更加广泛,预计政策利好下6家国有行消费贷、经营贷年度增量分别为 8787亿元、16532亿元,同比多增1464亿元、661亿元;股份行目前消费贷、经营贷增速处于低位,预计政策利好下零售信贷增速有望回升,预计12家股份行消费贷、经营贷年度增量分别为2331亿元、2683亿元,分别同比多增1736亿元、2073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5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指出,下半年消费增长支撑主要来自政策进一步加码显效以及服务消费潜力释放。第一,多地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促消费政策加码、落地将成为消费恢复的重要推动力。第二,服务消费潜力有望持续释放。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林启华表示,在宏观政策精准发力的背景下,消费意愿转变成实实在在的购买力,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未来,政策、市场、资本等多方联动将持续推动新场景、新消费的不断挖掘与创新,实现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将为我国消费市场长期向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