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5周年。45载春秋,这座城市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实现了GDP超过1万倍的增长。
在这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小微企业恰是活跃于深圳经济的细胞,驱动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普惠金融则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经济肌理,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为与特区共成长的金融力量,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工行”)始终坚守“普惠共享”初心,其普惠贷款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成为特区发展当之无愧的“金融同行者”。
在同行的路途上,深圳工行如何赋能城市最活跃的小微企业?又借助了哪些科技力量让金融“活水”润泽微末细胞?在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一场怎样的别样风采?聚焦深圳发展的背后,见证标杆银行如何贡献金融力量。
普惠金融:深圳经济的“毛细血管”
在莲花山公园上空,无人机配送的“空降”,引得路人驻足观望;在南头古城街上,“机器人警察”与年轻人同框合影;在深圳市龙华区后浪新天地广场,智能石墩成了“新晋网红”,排队“给手机续命”的大有人在……45年峥嵘岁月,深圳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赛博鹏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产业升级迈向深度变革,深圳“20+8”产业集群正在茁壮成长。细观深圳经济的发展内核,小微企业是其最活跃的细胞,它们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截至目前,深圳登记在册商事主体超过450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这些企业星罗棋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产业领域,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的产业集群,构成了深圳经济的“四梁八柱”。
对于深圳,如何在阡陌纵横的产业脉络中,通过金融活水最大程度地激活细胞活力,既是妥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的关键密钥,也是驱动深圳蓬勃发展的重要推进力。
面对这一挑战,深圳工行给出了自己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的答卷。多年来,该行系统布局,从服务渠道入手下沉服务,巩固加强网点普惠金融营销服务阵地作用。目前,该行设立39家普惠金融旗舰网点、19家普惠金融标杆网点、83家普惠金融普及型网点,并组建了50支“普惠青年先锋队”,累计触达和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10万户,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圳工行将普惠金融深度嵌入深圳“20+8”产业集群、外贸出海、乡村振兴等重点战略场景,以普惠为底色,围绕科技、绿色、养老、数字,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持续发力,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
2024年末,该行在普惠贷款增量、增速、客户数增量三项指标上实现了深圳四大行排名“三第一”的历史最好水平。到了2025年8月,该行普惠贷款余额更是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大关,成为工商银行系统内首家达成此成就的城市分行。
时间回溯到五年前,彼时深圳工行的普惠贷款规模为200亿,短短数年内,其增长至10倍规模,年均增幅43%。数字本身没有色彩,但其背后,是深圳工行践行金融为民、扎根深圳金融服务、与特区同频共振的岁月注脚。
场景化服务:精准滴灌小微群体
在传统普惠金融中,金融机构是水龙头,等着小微企业上门接水。这种情况下,信贷审核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导致金融活水“贷不出”“不敢贷”,服务触达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深圳工行加大场景化服务的探索,通过接地气的方式采集信贷信息,解决信息差问题,将“水龙头”精准安装到“缺水”的地方。
在深圳,产业园区是多数小微企业的载体,也是小微企业最密集的地方。针对产业园区,深圳工行创新“园区e贷”产品,积极响应深圳金监局号召,开展进街道、进园区、进协会的“三进”活动,成为深圳金监局“园区贷”首批试点银行。目前,该行已经与南山创智云城、罗湖投控大厦、福田退役军人园区等进行结对,打磨出园区企业的服务方案。
在产业园区场景之外,深圳工行还深耕本地产业特征,构建了覆盖科技创新、个体工商户、绿色低碳、涉农领域的全场景服务体系。
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该行推出创新推出“工银兴科贷”“南山信e贷”等科创系列专属融资产品。通过对接科技主管部门以及产业园区的数据,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评分测额体系,持续提升小微企业的服务质效。
针对个体工商户“短、频、急”的融资需求,该行通过第三方可信数据分析工具智能分析商户及企业主个人收单及日常交易信息,结合工商、司法、征信等数据,推出的“普惠商户贷”“鹏叶商户贷”“鹏农商户贷”线上小额信用贷款产品。
针对绿色低碳领域企业,该行运用数字信用凭据等创新金融工具,打造个性化融资方案,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精准“输血”,持续加大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的资金支持。
针对涉农领域小微群体,推出“鹏农贷”“兴农快贷”“菜篮子发展贷”等特色产品,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目前“鹏农贷”已经服务超800户农户、900家企业,累计放款150亿元,有效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
深圳工行的场景化服务重新定义了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它使得普惠金融转变为一种主动、精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得金融资源更高效地配置到了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真正做到了“普惠”。
科技赋能:构建普惠金融“数字引擎”
丰富的、适配多重融资场景的信贷产品体系是深圳工行将金融活水滴灌至小微企业,做好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在产品的背后,科技力量正是推动服务质效提升的关键因素。
深圳作为科技之城,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沃土。深圳工行将科技基因融入普惠金融,打造了“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线上化服务”的数字化体系。
打造便捷线上渠道。匹配信贷产品是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一环,深圳工行有针对性地对作业流程进行线上迁移和改造,开发“普惠金融伙伴统一入口”,结合客户画像、行内外数据标签,快捷、智能、精准匹配普惠产品,有效降低客户学习成本,为普惠金融服务的进一步下沉提供了高效的线上渠道。
缩减抵押业务办理时长。在深圳有句经典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在工作中,深圳工行建立“线上评估+线上签约+线上抵押+线上解抵押”业务模式,实现抵押业务全流程一站式线上办理,单笔业务时长压缩至8小时内,全年为基层客户经理人均节省工作日41天。
打造数字普惠场景平台。以模块化、标准化功能组件快速响应各类创新场景需求,实现“即插即用”,并实现了第三方验签方式的融合运用,也落地了RPA、OCR、数字人民币等新技术在普惠创新场景的探索运用。
多措并举之下,深圳工行脱离了传统信贷的“人海战术”,走向了“数字化智能”的服务模式。科技力量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升级,更是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让金融机构能够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更加高效的赋能普惠客群。
生态构建:编织普惠服务“一张网”
小微企业是深圳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这并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的使命所在,更是激活一座城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底层逻辑。
调动多方力量、协同共进,构建生态服务,这是深圳工行对于普惠金融的独到理解。为此,该行坚持“全行办”与“走出去”相结合,将“融资、融智、融商”有机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在融资方面,该行积极与政府共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深化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业务合作,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开展批量担保业务,建立“见贷即保”的“总对总”批量担保模式,合理分担贷款风险,降低融资综合成本,成为深圳市场批量担保规模市场占比最高的商业银行。
在融智方面,该行持续深化与政府、企业、平台合作,借助“深圳金服平台”“深i企”政府线上平台合作投放普惠金融服务申请入口,同时丰富小微企业对公账户及结算、代发工资等一揽子服务,实现从单一金融服务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与小微客户互促互利、共生共长。
在融商方面,该行依托“环球撮合荟”“兴农撮合”平台,7×24小时向小微企业开放,免费提供产品推介、供需对接、融资支持一站式服务,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据悉,该行举办和参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专场线上对接会、中非农产品线上对接会、高交会智慧农业等线上线下撮合推介活动,不断丰富普惠金融服务的内涵。
从“金融提供商”到“综合服务赋能者”的角色转变,这是普惠思维模式的转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更高级方向。多方携手,共筑普惠金融新生态,实现了对于经济细胞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支撑。
落实普惠金融与特区共荣共生
“特区”建设见证变革力量,“普惠金融”夯实奋进基础。
45载栉风沐雨,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观其微末,小微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共筑鹏城梦的重要支撑。从科创企业的实验室到个体工商户的商铺,从产业园区的生产线到绿色农场的田间地头,小微企业的光亮照及深圳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2000亿元普惠贷款,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深圳工行与特区同频共振的有力注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工行将继续秉持“不普惠无未来”的发展信念,坚持“服务实体、普惠共享”,践行金融为民初心,深化科技赋能,完善生态建设,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滴灌小微群体,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书写更多“共生共荣”的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