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反内卷”的风继续刮着。
8月1日,浙江省银行业协会发布《个人住房贷款自律公约》,明令禁止向房企及中介支付佣金,重点打击“返佣抢单”“暗箱操作”;广东、宁夏等地此前亦相继出手。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本轮整治并非简单叫停返点,而是将过去一段时间内住房按揭、消费贷、理财等业务中滋生的“内卷式”竞争进行全面清理。
业内人士建议,破解银行业“内卷”困局,需构建“监管引领—行业协同—机构转型”的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推动竞争逻辑从“规模比拼”转向“价值创造”。
明令禁止无序“内卷”竞争
进入今年下半年,银行业“反内卷”节奏明显加快。近期,浙江、宁夏、广东等地的银行业协会纷纷行动,要求业内遏制“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所谓“内卷式”竞争,是指企业在存量市场中陷入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主要表现为盲目扩产、价格战以及过度营销等行为。在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中,常常表现为“返佣抢单”“暗箱操作”。
返佣抢单,即银行按照贷款金额比例,向中介或开发商支付一定的佣金,被监管约束规范,但在业绩压力下,一些银行私下采取这种方式吸引客户。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返佣抢单”是银行零售业务中的灰色竞争手段,银行私下向中介、第三方渠道或个人客户经理支付佣金返现,换取客户导流至本行办理房贷或消费贷。
“银行按贷款额0.3%~0.8%返现给中介或客户经理,资金以咨询费、营销费名义经第三方或个人账户流转,避开监管;中介则通过夸大优惠、隐瞒真实利率等手段诱导客户选择返现最高的银行。”上述人士对记者进一步解释。
与此同时,银行的暗箱操作亦随之浮现。银行“暗箱操作”,是指在贷款发放、额度审批、利率定价及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绕开公开制度与监管要求,以非透明手段为特定客户或合作方牟取不当利益。
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比如银行与贷款方签订额度“抽屉协议”,总行或分行层面预留部分信贷额度,不对外公示,仅向合作房企、中介或关系客户定向投放,并附加额外费用或隐性条件。
“内卷”扭曲市场竞争
业内普遍认为,“内卷式”模式在微观层面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中观层面,会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在宏观层面,则会扭曲资源配置,抑制经济活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认为,银行业“内卷”现象持续多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业层面来看,净息差大幅下降,银行稳定收入和利润的压力增大,而这背后是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导致银行只能简单地通过价格战来竞争。从机构层面来看,部分银行存在“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以业务规模和增速为核心指标,迫使员工采用低价格、高返佣等手段揽客。
谈及“返佣抢单”“暗箱操作”等“内卷式”竞争的成因,一位股份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房贷与消费贷规模被纳入分支行核心KPI,并与存款、理财等交叉指标硬性捆绑。为完成规模考核,基层网点只能以价换量,靠捆绑附加产品或返佣抢单冲规模。
与此同时,存款增长疲软,银行被迫转向高成本同业负债,资金端压力骤升。“为守住利差,机构一面将成本转嫁给客户,一面借灰色通道暗中补贴,返佣与暗箱定价随之抬头。”上述人士对记者说。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说,总行实行统一利率区间,难以匹配客群风险差异;基层为争夺高风险客户,只得私下捆绑保险、理财或通过暗箱返点变相降价,致使利率信号失真。
“内卷式”竞争给银行和客户都带来不小风险。比如,“返佣抢单扭曲房贷利率定价。”上述分析师称,表面让利背后,中介通过评估费、加急费等名目将返佣成本转嫁给借款人,实际综合融资成本抬升,更严峻的是,一旦资金流向被查实,银行将面临罚单与业务暂停,涉事中介及个人将被同步列入行业黑名单。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王德悦律师指出,高额房贷返点易触发恶性竞争,中介按银行出价挑合作对象,迫使返点比例水涨船高。银行经营成本随之攀升,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双方利益同步受损。
王德悦进一步表示,中介为促成交易可能协助客户伪造资料,抬高银行信贷风险;不法分子可假借“返点”名义行骗,令投资者受损、银行声誉蒙羞;若银行支付的返点超出合理范围,还可能被认定为商业贿赂,触发反腐败法规乃至刑事责任。
“房贷返点一旦失控,将扭曲市场竞争:银行竞相抬高返点比例,直接推高经营成本,压缩净息差,埋下潜在风险,并削弱长期盈利能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
推动“规模比拼”转向“价值创造”
尽管多地银行业协会去年已率先出手,以住房按揭贷款自律公约划下红线,禁止向中介、代理机构或个人支付佣金,并叫停“营销服务费”“担保费”“评估费”等变相买单,但局部禁令并未遏制银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整体蔓延。
业内人士认为,破行业内卷之难,在于优质资产稀缺、规模情结、议价能力弱等多重掣肘。短期来看,“反内卷”必然伴随短期阵痛,部分依赖价格战的银行可能面临客户流失、规模收缩的压力,甚至出现阶段性业绩下滑。但从长远看,这场变革将重塑银行业的健康生态。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破解银行业“内卷”困局,从根本上来说,需构建“监管引领—行业协同—机构转型”的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推动竞争逻辑从“规模比拼”转向“价值创造”。这一过程既需要监管部门以刚性约束划定竞争红线,也依赖行业协会搭建自律平台,更要求银行机构从战略层面重构发展逻辑,形成“双向奔赴”的改革合力。
“当然,转型不会一蹴而就。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如何避免‘明停暗卷’的监管套利、如何通过差异化监管为中小银行留足空间,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薛洪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