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政策加力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3月末,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3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1.8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今年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相比去年同期显著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政策方面,金融管理部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债券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方面,企业绿色转型需求强烈,带动绿色债券需求增长;此外,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明确,市场利率较低,也推动其发行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等4部门去年10月印发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能定位,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
“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市场实践的双向赋能,特别是标准的引领作用。”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说,今年人民银行又更新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目录,扩大了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和范围。
在国家政策标准的支持引领下,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0.6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9.6%,一季度增加3.56万亿元。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分别为18.11万亿元、8.13万亿元和4.81万亿元。
聚焦重点领域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是绿色金融加大支持力度的重点领域之一。
6月13日,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清算所面向全球成功发行80亿元3年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1.32%,获得了各类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认购倍数达2.33倍。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等城市更新领域项目。据测算,相关项目按照绿色债券支持比例折算后,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4.46万吨、节约标准煤2.2万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国开行资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发行正是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金融支持的一项具体举措,下一步将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共同支持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城市更新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机遇。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推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还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满足水电气暖、交通仓储、通信、城市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改造等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此外,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经营性物业贷款的作用,支持低效楼宇、既有商业设施等物业项目的更新改造。
“除了银行信贷外,我们也注重发挥不同金融工具的独特优势,鼓励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通过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物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说。
应对气候变化
在对标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问题。任德奇认为,主要问题是标准覆盖面不够,产品创新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业内人士分析,在产品体系方面,绿色金融工具仍以传统信贷、债券为主,创新性产品不足。比如,天气衍生品作为管理气候风险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尚未推出,而美国、欧洲已发展多年。
“在近30年间,气象灾害较为严重,气候变化显著,保险行业高达92%的损失都源自于气象直接或衍生出的灾害。这使气象服务对保险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赵艳霞说。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险覆盖面越广,从极端气候事件中恢复的速度就越快。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保险在风险管理和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借助保险的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因此,中国人保升级成立了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创新研发了PICC气象指数保险定价模型。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巨灾保险保障范围从过去单一的地震灾因赔付,拓展到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等多种灾因赔付。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非常需要风险分散的工具。保险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但仅靠保险还不够,还需要更多工具。”赵艳霞说,相信在未来,金融与气象将更加紧密地相向而行,助力金融服务管理以及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