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以“ALL IN AGENT”为主题,聚焦智能体技术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的行业最新命题。
业内专家认为,2025年智能体会成为AI技术应用的主角,带来网络安全市场变革。未来3到5年,中国安全智能体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亿美元。
迎来“智能体元年”
在大会演讲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将2025年称为“智能体元年”,并认为智能体会成为AI技术应用的主角。
周鸿祎提到,当前,智能体只是开始,下一步就是演变成智能体蜂群、集群;一个公司开始可能会有若干智能体,后面数量增多就会有智能体部门,进而会改变个体工作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企业的组织运营模式,最终重塑运营逻辑。
周鸿祎借鉴自动驾驶分级框架,将智能体演进路线划分为五级:基础的聊天助手(L1),固定流程的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L2),具备自主规划能力的推理型智能体(L3),可分工协作、完成千步复杂任务的多智能体蜂群(L4),L5级仍处于行业探索阶段。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认为,“未来3到5年,中国安全智能体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亿美元,占整个网络安全市场非常大的比例。”他表示,未来几年,大模型以及安全智能体的发展将会成为网络安全市场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
“以智防智”成破局关键
AI与智能体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技术安全带来了全新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赵志国分析了AI及相关技术存在的三大安全风险:技术层面,模型幻觉、算法黑箱等内生风险凸显;应用层面,AI驱动的攻击更智能、隐蔽,攻击门槛降低但频率提升;治理层面,监管框架滞后于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加剧。
“如今,黑客组织可以将经验和能力训练进大模型,打造智能体黑客,将人与人的网络攻防变为人与智能体的攻防,加剧了网络的不对称性。”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去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事件明显增加,攻击手段更为隐蔽复杂,凸显加强网络安全措施和提高对新型威胁的响应能力的重要性。
对此,周鸿祎提出了“以智防智”的应对思路,即“以算法对付算法、以模型对抗模型、以智能体对抗智能体”。
政产学研协同构建生态
智能体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态支撑。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罗来君表示,民营企业需在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
在数字产业布局上,北京作为“先行探索者”正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标杆。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洪朝透露,北京已聚集2400家AI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备案大模型132款(占全国三成以上),数字安全产业规模达104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8%。
技术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表示,随着大模型向具身智能演进,智能体正在重构安全攻防体系,使之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免疫,从单点防护升级为全域协同。“这一变革亟需我们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安全为基石,构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现代化能力体系。”他表示,相应举措包括重构知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人才安全思维与AI伦理意识等。
华为ICT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史振钰认为,AI要进入生产系统和生产场景,必须要解决“靠得住”的难题。这就需要从业务架构到技术架构再到技术指标设定一套标准,并严格执行这套标准,“这样才能让企业在使用AI时踏实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