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发布《农业保险遥感技术应用规范》系列标准,首次明确了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4类作物保险的遥感应用规范。
保险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遥感技术监测范围广、数据获取方式多且客观公正,可有效提升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精准度与灾情评估效率,显著降低人工成本。因行业技术标准缺失,各遥感公司在数据源选择、解译技术、精度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相同区域的分析结果不一致,甚至引发争议。这些问题阻碍了遥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影响了“双精准”的有效实施,制约了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4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承保理赔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7月27日以来,北京市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等地遭受强降雨和次生灾害影响,多个村庄的农田和农业设施受损。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等多家保险公司针对京郊农险业务较为集中的特点,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局和园林绿化局、林场,重点核实森林、农田、果园等因泥石流和滑坡导致的损失情况,并联系卫星遥感公司做好启动准备,确保及时准确完成查勘定损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系列标准按作物和灾害类型对保险遥感技术、数据获取与处理、承保遥感核验、灾损遥感评估、监测成果等实操环节进行了规范,为遥感技术在农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套科学、适用的标准。该系列标准于2021年5月开展可行性研究,历时4年,经立项论证、多次技术调研和实测验证。中国保险业协会联合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组织30余家保险公司、遥感公司和50余名卫星遥感、农作物、农业保险和气象领域专家,召开10余次现场会议并公开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完成编制工作。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不断加大对大宗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支持力度,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2024年,农业保险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该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利于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农业保险提供更精准的承保核验与灾损评估服务,提升农业保险的科技服务质效;有助于提升农业保险经营的合规性,打击保险欺诈行为;有利于提升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农户的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利于将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提升财政补贴资金的精准性和使用效益。
保险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列标准将指导行业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展农业保险遥感工作,减少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争议,对于保险业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有积极作用,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