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保险行业迎来一轮密集的高管人事调整。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末,已有68家保险机构、87位高管发生职务变动,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核心岗位。
有专家分析指出,这轮人事大调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头部险企追求“风险可控的持续发展”,通过体系内轮岗构筑“人才护城河”;而部分中小险企则在股东更迭与战略转向中频繁换将,试图通过“人事重组”寻求破局之道。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表示,在监管趋严、利率下行、客户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保险业正经历从经营模式到用人标准的全方位“价值重构”。
五大保险集团核心岗位集体调整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68家保险机构、87位高管发生职务变动,涵盖保险集团、人身险、财产险以及保险资管公司等多个领域。其中,五大保险集团关键岗位调整备受瞩目。
2025年2月14日,中国人保“老将”李祝用转战国寿集团,被任命为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随后又出任集团副董事长、总裁。
2024年岁末及2025年年初,中国太平先后完成董事长、总经理更迭。2024年12月,中国太平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思东到龄卸任党委书记,中国太平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尹兆君接任党委书记,并在2024年12月18日获聘为新一任董事长。2025年1月4日,中国太平召开干部会议,宣布中国太平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李可东,拟任中国太平总经理,其任职资格已于2月28日获监管批准。
2025年2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王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任职资格的批复。
2025年4月29日,中国人保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田耕为公司副总裁的议案,其任职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2025年6月6日,友邦保险在港交所公告称,独立非执行主席及独立非执行董事谢仕荣将于2025年9月30日起退任,杜嘉祺已获委任为友邦保险的独立非执行主席及独立非执行董事(待监管批准),自2025年10月1日起生效。
与此同时,在人身险与财产险领域也迎来高管频繁调整。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领域共有27次高管调整,涉及国寿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友邦人寿等头部寿险机构,以及中意人寿、汇丰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华泰人寿等合资或外资公司;财产险领域共有35次高管变动,涉及前海财险、申能财险、东吴财险、建信财险、渤海财险等公司。
此外,保险资管公司的人事调整同样呈现出高频态势。2025年上半年,共有9家资管公司高层调整,其中包括国寿资产、平安资管、太平资产、新华资管等大型险企旗下的资管平台。
“换帅潮”背后的不同诉求与战略逻辑
“在当前利率下行、新会计准则实施与风险处置三重压力下,保险业正经历一场由表及里的深度变革。”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下行使传统利差驱动型业务模式失效,高管需快速推动产品结构优化与资产配置转型,要求决策更前瞻、更具专业性,容错空间变小;新会计准则强化了“经济实质优于形式”的信息披露原则,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长期价值管理,弱化过去以规模、增速为导向的“表面繁荣”,管理理念需同步升级;风险出清周期开启,倒逼高管在处置不良资产、剥离无效渠道、压缩高风险业务等方面承担更大责任,增加职业不确定性。
然而,不同规模公司感受的压力却有显著差异。在朱俊生教授看来,头部险企主动调适能力强、内部储备人才充足,人事更偏“优化结构” ,以高层轮岗为主,强调协同与继承;中小险企则股东更替频繁、盈利依赖单一渠道,缺乏抗压缓冲区,管理层更换频繁,多出于“止损”或战略重塑。
朱俊生教授进一步指出,头部机构更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与风险可控发展”,通过体系内轮岗机制稳定掌控核心战略走向。如,伍健升任国寿寿险副总裁、李可东升任中国太平总经理、史伟玉升任平安人寿总经理等。
与之相比,部分中小险企的变动往往伴随着股东更迭与战略转向。南都湾财社曾报道,2025年4月,浙江首家民营资本险企信泰人寿在新股东入主后,迎来大规模人事调整,涉及财务、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公司运营等多个核心部门及岗位。
此外,问题机构的风险出清同样催生人事重构。如,2025年4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批复信息显示,同意东吴财险开业,宋继峰、夏卫新分别获批担任东吴财险董事长、总经理。监管部门还批复同意东吴财险筹建五家分公司。据证券时报报道,东吴财险的设立与“问题险企”安心财险有关,或将承接安心财险相关业务。
专家:重新定义行业人才价值标准
险企的“用人之变”亦反映出行业转型面临的多重难题。朱俊生教授指出,随着保险行业进入深度转型期,这场“高管变动潮”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的人才价值标准。
首先,随着利差空间收窄、产品利润压缩,“重销售、轻精算”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正从高费用、高佣金驱动的销售模式转向强调产品定价精准性、风险管理能力和客户体验的新模式,用人标准亟待“重构”,险企更青睐精通定价模型、资本管理、精算与会计衔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团队向专业化、复合化方向演进。
其次,新会计准则引发估值逻辑变革,使利润更具波动性。这推动保险公司从“保费规模导向”向“盈利质量导向”转型,对财务、精算、产品、投资等职能提出更高协同要求。然而,目前行业普遍缺乏懂制度、能跨部门整合的“战略财务型人才”,难以在政策驱动与业务转化之间实现有效连接。
随着高预定利率产品退场、责任准备金提取压力上升,保险公司的产品吸引力下降,必须依靠更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与精细的资产负债匹配策略。这意味着行业对兼懂负债特性与市场化投资逻辑的“保险资管型人才”需求剧增。同时,保险正从“风险转移”向“风险管理”升级,涵盖健康管理、养老规划、投顾服务等内容,急需拥有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团队支撑。
此外,近年来监管趋严,强化报行合一、费用透明、数据穿透等合规要求,使保险公司必须具备更强的风控与合规管理能力。而随着保险科技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AI智能核保、RPA理赔自动化等技术应用不断深化。真正了解“保险场景+技术逻辑”的科技中台人才,成为保险公司将科技投入转化为运营效率的关键力量。
“这场人才变革是行业转型的必然注脚。”朱俊生教授认为,保险行业“人事更迭潮”是监管重塑、财务逻辑更新、市场利率变化与客户需求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唯有系统重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才战略,打破部门壁垒、鼓励跨界融合,保险行业才能在新时代中实现真正的转型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