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迎来一波保险资金入场热潮。临近8月底,几天内两只大基金接连设立,总规模近270亿元。
2025年以来,一级市场迎来了深刻结构性变化。在政策持续引导与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机遇共同驱动下,市场信心逐步回升,金融机构类LP(有限合伙人),尤其是保险机构的出资活跃度同步提升,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2025年年初至今,已有超过20家保险机构参与股权投资,上百亿规模PE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屡现。
多位私募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险资通过PE基金投向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银发经济),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政策方面多次强调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PE基金的长周期特性与监管要求高度契合。保险资金投资PE基金的期限通常为5~10年,与寿险保单的久期(10~20年)匹配,降低了资金期限错配风险。
险资抱团入局
公开资料显示,8月25日,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苏州宽遇股权基金”)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24.3亿元。经营范围为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
第三方信息平台天眼查显示,苏州宽遇股权基金由腾讯关联公司深圳市小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薯商管”)、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科技”)和多家保险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其中,小薯商管出资占比39.47%,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出资占比4.93%,阳光人寿出资占比约19.86%,中英人寿出资占比2.23%。
上述基金成立几天前,8月22日,天津家寓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家寓股权投资基金”)注册成立,总规模45亿元。
其合伙人包括大家人寿、友邦人寿、中宏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等五家保险公司。该基金管理人为盛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盛鼎公司”),其全资股东为大家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家投控”),后者全资股东为大家人寿。
中宏人寿方面对记者表示,中宏人寿对于家寓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符合公司稳健、长期价值导向的投资理念。该基金将主要聚焦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优质长租公寓资产的投资。
大家保险集团方面亦对记者表示,家寓股权投资基金重点布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据介绍,该基金为保险业首只增值策略长租住房基金,致力于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提升资产效益与服务水平。
大家投控有关负责人介绍称,大家保险设立长租住房基金将为保险业支持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积累有益经验。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保险资金服务民生工程、支持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保险资金服务新模式。
同样在8月份,规模100亿元的人保现代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安徽)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安徽人保基金”)正式成立。天眼查显示,中国人保(601319.SH)旗下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三家合计出资80亿元。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管安徽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二期基金、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安徽国资出资20亿元。据悉,安徽人保基金将围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投资成长性产业项目。
自去年至今,中国人保多次设立了百亿规模的私募股权基金,例如今年5月,中国人保旗下人保资本与中意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诚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规模130亿元的北京保实诚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去年7月,人保资本联合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公司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人保现代化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新华保险(601336.SH)等均已成立了百亿元私募股权基金。
根据2024年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券商、银行、信托、AMC)的出资数据,出资最活跃的金融机构为保险,出资频次与出资规模占比都是最高,其中险资累计出资规模超过777亿元,其次是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记者分析表示,保险系PE基金投向高度聚焦“国家战略+现金流”。他进一步认为,一方面是新基建、新能源、半导体等硬科技,政策红利和技术壁垒能带来估值跃迁;另一方面是医养健康、物流、数据中心等重资产运营项目,现金流可预测,方便保险机构拿去做“偿二代”资本计量优化。
“保险机构做LP的优势在于:一是把保费变成‘耐心资本’,不做短期退出,敢投早中期项目;二是用保单、健康服务等资源为被投企业赋能,把财务投资做成产业协同;三是用保险资金特有的结构化设计(优先劣后、可转债)降低波动,把股权投资做得像‘类固收’。”卢克林说。
薪火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翟丹对记者表示,保险系PE基金一般与地方政府、企业有广泛合作,能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如地方重点项目资源)、专业机构的投资优势,挖掘优质项目。同时,险资具备债权类、股权类、组合类、基金类等全谱系产品能力,可通过PE基金与其他投资方式(如直投、债权投资)结合,为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如科创企业的孵化、成长、产业化阶段)。
险资自身需求迫切
近年来,监管层发布系列政策,为保险资金以“耐心资本”角色进场私募股权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优化了保险资金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也提出,“支持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穿透后底层资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的,底层资产风险因子适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相关要求。”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胜邦公开表示,研究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比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鼓励更多的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入到科技领域。
上述一系列政策为险资参与PE基金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框架,降低了合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险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既源于政策大力引导,也基于险资自身迫切需求。
卢克林对记者分析,私募股权投资给险资能带来三重好处:收益上,穿越周期的IRR(内部收益率)能拉高整体组合回报;会计处理上,用权益法计量把短期波动“藏”在资产负债表外,平滑利润;战略上,通过GP触达创新资产,再把医疗、养老、科技场景接入保单,形成“投资反哺主业”的闭环。
翟丹也认为,PE基金能为险资带来优化资产结构、增厚收益、服务主业、满足监管要求等多重价值。
特别是在增厚投资收益,应对利率下行方面,翟丹表示,传统债权类资产(如债券)的收益率持续下降,而PE基金的潜在回报更高(尤其是投向新兴产业的基金,如新能源、科技创新,IRR通常为8%~15%),有助于提升险资的整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