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定利率一再调降背景下,险企纷纷押宝分红险。
近日,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新华保险(601336.SH)等五大上市寿险公司陆续披露上半年业绩数据,其中,分红险业务的发展成就成为强调突出的重点,向分红险转型、分红险占比提升等关键词频繁被提及。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寿险公司共推出785款产品,其中,分红险占比超过1/3,达259款;而2024年全年,在售分红险产品不过348款。
对于险企加速推进向分红险转型进程的深层次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分红险转型加速即是监管政策导向、市场利率下行以及公司战略决策等多方合力的结果,也是寿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未来,“低预定利率+浮动收益”的分红型产品必将成为市场主流。
“非常难但必须做”
从上市险企方面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来看,分红险正在成为行业的新引擎。
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分红险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今年上半年市场表现来看,整个行业确实都在向分红险方向转型。对平安集团而言,今年上半年分红险已占据新单价值的40%。
中国人寿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其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缴保费中占比同比提升超过45个百分点,其中个险渠道分红险快速增长,占比已超过五成,成为新单保费的核心支撑。
新华保险方面披露的数据则显示,上半年分红险新单期缴保费46.3亿元(上年同期仅两百万元),占新单期缴比重提升至10.8%。
头部险企以外,中小型险企也在加码布局分红险业务。以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和台湾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年底合资设立君龙人寿为例,也已在银保渠道深耕分红险产品多年。
“伴随新‘国十条’推进产品转型及预定利率差异化下调,固定收益产品吸引力下降,分红险的巨大市场前景已成为行业共识。”君龙人寿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君龙人寿方面介绍,公司5年期两全分红型产品近5年累计销售额超30亿元。
就分红险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记者表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利率环境因素,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利差损压力迫使保险公司主动下调刚性负债成本。二是监管因素,2024—2025年连续下调普通险、分红险预定利率,但分红险降幅更小,形成“非对称”优势,倒逼险企把负债端从“高保证”转向“低保证+浮动”。三是需求因素,理财收益持续下行,居民风险偏好向“保底+分享收益”迁移,分红险的“1.75%保底+分红”更契合当前市场需求。
不过,对于多数险企来说,向分红险转型并非易事,即使新华保险这样的头部机构。“新华保险已有七八年未主推分红险,此次转型非常难但必须做,公司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近日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表示。
据了解,为系统推进这项“难而正确”的工作,新华保险成立了由高管挂帅的分红险转型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了资产负债联动、前后线协同的“分红险销售推动专班”和“分红账户管理专班”,一体化推进分红险产品转型工作。
险企转型分红险具体难在哪里?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则向记者表示,一是长期投资能力:分红险的核心是长期投资与分红管理。中小公司则往往投资渠道窄,易陷入“卖得越多,利差损越大”的困境。二是客户预期管理:分红险既要避免过度承诺,也要维持客户信心,这对公司在产品设计、演示假设、销售培训等环节的把控提出高要求。三是资本与偿付能力:分红险需要较强的资本管理与精算能力,以平滑分红和吸收风险。资本实力不足的公司容易被短期市场波动放大压力。
“零分红”现象浮现
值得关注的是,在行业加码分红险的同时,机构投资能力不足、投资能力与收益承诺错配、销售误导等问题也已引起业内的关注。
记者注意到,关于分红险,君龙人寿董事长王文怀近日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市场存在公司因现金流问题大规模开展此类业务的现象,但若投资能力不足,仅买利率债,收益低,会导致利差损,卖得越多问题越大。
上述问题其实在行业披露的分红实现率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29家公司披露的超过1380款分红险产品中,有266款产品实现率达到或超过100%,占比不足两成;同时,有约560款产品红利险实现率仍低于50%,占比约四成。
另外,市场上已不乏零分红产品。比如,2024年10月,百年人寿发布公告称,“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情况,我公司分红型产品本分红年度不进行红利分配”。该公司涉及的分红险产品有15款之多。
又如,鼎诚人寿方面披露的信息也显示,该公司新光海航祥瑞团体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2022年至2024年红利实现率也为0。
再如,今年6月份,华汇人寿亦发布公告称:“根据 2024 年度公司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情况,我公司分红型产品2024年度不进行红利分配。”
此外,记者同时注意到,此前华汇人寿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已经历了大幅下滑。根据华汇人寿方面披露的红利实现率相关公告,2022年,华汇人寿华享一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华康两全保险(分红型)等7款分红型产品现金红利实现率均超过100%,最高为170.65%,最低也达103.39%。2023年,同样是上述7款产品,其现金红利实现率有了大幅下滑,最高仅为38.51%,最低为29.50%。
根据前述华汇人寿于今年6月份发布的公告,2024年,上述7款产品中的6款现金红利实现率均为零,另外1款产品则没有出现在该公告中。
“头部险企凭借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另类投资和海外配置,获取了更高可分配盈余;中小公司投资收益低,分红池‘无红可分’。”对于上述现象,王国军直言。
中小险企“生存悖论”待破
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因现金流问题而大规模开展分红险业务的现象,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释道:“该现象是中小险企在利率下行、现金流承压、投资能力不足三重困境下的‘生存悖论’——不开展分红险可能立即陷入流动性危机,盲目开展则加速利差损恶化。”
朱俊生则将目前行业分红险的主要问题概括总结为“三个错位”。具体来看,一是产品定位错位:部分公司因现金流压力,将分红险当作快速做规模的工具,而不是长期价值管理的产品,这会带来“挂羊头卖狗肉”的风险,损害客户信任。二是投资能力错位:如果分红险的资金主要配置低收益利率债,缺乏股权、另类等多元投资支撑,就可能出现“卖得越多,利差损越大”的局面,违背了分红险“共享投资成果”的初衷。三是销售话术错位:部分销售环节仍存在过度依赖演示利益、强调短期分红的情况,而忽视长期累计分红率和公司的投资能力。这样容易透支客户预期,导致未来退保风险。因此,行业需要回归分红险的本质——“客户与公司共担、共享”的长期稳健工具。
对于保险公司在开展分红险业务时面临的多重结构性挑战,君龙人寿方面向记者表示,对于中小型险企,在产品面与市场面的挑战尤为突出。“产品面,中小型险企投资团队欠缺经验和深度,并受投资资金规模限制,在获取低风险高收益长期资产上与头部公司存在客观差距。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将极大影响分红实现率,受监管新规约束,分红水平与偿付能力动态挂钩,对中小型险企的偿付能力管理提出挑战。”
“市场面主要反映在消费者的认知错位与品牌信任不足。消费者普遍存在将演示分红等同于保底收益、认为分红险是‘高收益理财’的认知误区。此外,分红险的长期属性要求客户对保险公司的长期存续能力有足够信任,而中小型险企获取客户信任上缺乏足够沉淀,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君龙人寿方面表示。针对投资人如何选择产品,朱俊生建议,一是看公司实力,关注公司的长期投资能力和分红管理经验,特别是长期投资回报和偿付能力水平;二是看累计实现率,不要盯着单一年度,要参考累计分红实现率和历史分红水平;三是看分红方式,现金红利、增额红利、终了红利各有特点,应结合自身流动性和长期保障需求选择;四是看销售演示,重点问清楚“保证利益是多少、非保证利益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简言之,投资者要把分红险当作长期稳健的资产管理工具,而不是追求短期收益的理财替代品。”朱俊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