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平安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中国平安联席CEO兼副总经理郭晓涛指出,寿险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成为中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财富管理的压舱石。寿险提供三重价值。第一重是财富的保值增值;第二重是对客户及其家人的保障;第三重是医疗健康养老的增值服务。会后,郭晓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并进一步回复了市场投资者关注的寿险各渠道表现、分红险转型等热点问题。
从业绩来看,报告期内,中国平安实现总营业收入5,000.76亿元,同比增长1.03%。寿险方面,2025年上半年,尽管代理人渠道首年保费同比下降26.9%,但新业务价值仍同比增长17.0%,体现出渠道质量的优化效果;银保渠道首年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增长77.6%和168.6%,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郭晓涛评价,今年上半年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令人欣喜”。他进一步指出,在过去两年中,NBEV的增长速度相当高。在连续两年高速增长且基数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实属不易。
银保渠道“爆发式”增长
谈及达成这一成果的原因,他认为这与四年前就开始进行寿险改革密不可分。一方面寿险改革带来了多渠道策略的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带来了保险+服务+医疗+健康+养老体系的改革红利,第三是AI赋能的红利。三重红利加在一起,让寿险业务达成了比较高速、持续的增长。
平安寿险改革中,多渠道策略是重中之重,目前,平安渠道端已实现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型。不过从上半年的表现来看,寿险各渠道表现分化。
郭晓涛表示,代理人渠道是平安寿险的基石,代理人渠道上半年稳健增长,新业务价值增长了17%,银保渠道则是爆发式增长,不管是平安银行独家的银保渠道,还是跟其他银行合作的非平安银行的银保渠道,加在一起增长超过了170%。社区金融业务现在的体量还比较小,但是属于基础型的增长,不断地夯实基础,它的增速也达到了160%。
他进一步指出,在这三个渠道中,非个险代理人渠道的占比达到了36%。“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也让我们进一步看到多渠道战略发展红利的体现。”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是否能保持这样的增速,郭晓涛整体持乐观态度,尤其是银保渠道。
他表示,代理人队伍在做优、增优、育优,在个人单兵作战+团队拓展能力的基础上,相信我们代理人队伍的品质和业务的增速能够持续保持。银保渠道方面,平安银行渠道有着强劲的发展,非平安银行的渠道仍然在一个持续开拓的阶段。今年全年的银保渠道,我们认为能够保持一个相对高速的增长。社区金融渠道,虽然现在规模小,但是增速快,今年能够有一个比较喜人的基础夯实,我们期待明年再进一步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增长,期待2027年,它会成为我们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包括个险渠道在内的全渠道实行“报行合一”。而从中国平安上半年的代理人佣金收入来看,其影响已经显现,半年报显示,代理人上半年月均收入为9898元,同比下滑17.3%。
郭晓涛表示,监管所推动的报行合一,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它有效地防范行业里面一些机构用过量、过高的销售费用去推动销售,从而产生费差损,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不管是在银保渠道,还是在个险渠道,我们都坚决落实报行合一的要求。
影响是暂时的——“一方面它对我们的新业务价值率产生了比较正面的影响,一季度我们在坚决落实这项工作的时候,大家也看到对我们的个险渠道产生一些暂时的负面性的影响,我们的个险代理人的收入有些下滑,但是到了二季度就开始转正了,这里面会有一些小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消化,期待下半年持续优化,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据悉,截至目前,中国平安严格落实“报行合一”要求:公司审慎合理确定个险产品预定附加费用率,落实报行合一要求。自政策实施以来,完成了五十款个险新产品的开发备案工作。产品备案时,明确可用费用水平和费用结构,均满足监管政策要求。
§分支机构层面,各机构变动费用按挂钩产能、以产定投的原则获取,满足监管要求。公司通过制定差异化的预算及考核管理方案,管控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机构算账经营能力;同时建立费用监控机制,完善上线管理工具,及时预警,支持报行合一落地执行。
利率下调时刻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平安从去年开启产品转型,从传统险转向分红险。
对于今年上半年的产品转型情况,郭晓涛透露,上半年平安分红险产品占比已经达到40%左右。他表示,平安(产品)转型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从传统险到分红险转型的效果,我们也是比较满意的。
事实上,去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均宣布产品策略将向分红险转型,这一转变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因素及监管政策的深刻解读。
近年来,国内长端利率中枢持续下行,险企投资端承压,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大,为防范利差损风险,监管多次发文要求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在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业内认为,拥有“保底+浮动”收益形态的分红险竞争力增强。与此同时,分红险产品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品特征也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利差损风险。
不过,随着产品预定利率仍在持续调降,从今年三季度开始,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也将从2%进一步下调。据悉,中国平安目前已完成多款主力新产品的开发,并将于9月1日调整产品定价利率,调整后普通/分红/万能型预定利率上限不超过2.0%/1.75%/1.0%。
对于这一调整是否会影响产品竞争力,郭晓涛指出,预定利率的下调,虽然会让产品的回报率看似没有那么高,但是在持续往分红险转型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平安分红险的结算利率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结算利率,第一是来自投资端的投资回报。只要平安的资负匹配做得好,投资回报做得好,就能让分红险在财务回报方面产生足够强的竞争力,它能抵消大部分预定利率下滑产生的影响。
其次,是保险+服务的改革红利,平安的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是针对现在中国进入长寿时代,契合我们的客户未来5到10年的刚需,所设计出来的服务体系。这一系列的服务体系,能够真正有效地帮助到客户,也就是说不仅仅要看寿险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同时要看它的保障范围,再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才能真正吸引客户,打出平安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所以对于今年以及未来分红险转型,我们并不担心因为预定利率的下调,而导致了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其实我们反而认为,一方面随着资负匹配的优化,稳定的回报,再加上保险改革的红利,相信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有非常大差异化竞争优势的。”
针对下半年的产品战略,郭晓涛表示,“保险+服务”将是平安今年的重点,尤其是“保险+医疗服务”,今年下半年开始平安要持续优化和持续推动“四到+六最”的服务体系,解决客户在医疗资源短缺、医保DRG/DIP改革的情况下面临的一些医疗资源多样化不足的痛点,有效地补充不同客户对于医疗资源不同层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