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A股市场持续走强,受一系列利好催化影响,保险板块也持续受到各大机构的关注。
就在近日,中信建投发布研报表示,看好上市险企迎来业绩增长与估值修复的戴维斯双击,建议重视保险板块配置机会。
对此其特别提到,从估值角度看,今年以来长端利率企稳,有利于缓解险企配置压力,并且当前估值水平过度反映了低利率对险企未来投资收益的压制,后续估值修复仍有空间。
眼下来看,作为保险巨头的中国平安,其自4月上旬以来,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都处在一波震荡上行的升势当中,并一度创下年内新高,期间H股最大累计涨幅达35%,A股达25%。。
接下来,不妨就此探讨助攻这轮行情,同时仍有望持续发酵的几个关键催化因素。

1·银行股红利,投资端“压舱石”显威力
保险公司的业绩在资产端直接受益于资本市场的上行表现,以此带来良好的投资收益预期,进而带动险企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提升。
从险企资产配置来看,今年银行股的亮眼表现无疑提振了险企业绩的信心。特别是,今年以来险企频频举牌银行的消息,进一步与银行板块行情共振。
A股方面,根据上市公司一季报前十大股东数据统计(扣除关联方持股),险资持仓银行股市值达2657.8亿元,持仓占比相比去年末进一步提升至45.05%,大幅领先于其他行业。
而聚焦到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今年来相继且多次举牌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以及招商银行H股等。
截至7月15日,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年度涨幅均超过30%,招商银行H股更是达到了34%。

显然,随着银行股的大幅上涨以及其作为典型的高股息资产的分红优势,这也为举牌的险资机构当期及未来的业绩带来一定支撑,平安成为核心受益者。
根据此前东吴证券的观点,在新会计准则下,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将更加偏好以FVOCI方式持有的高股息资产,可以通过稳定的股息回报增厚收益,并且稳定利润表波动。
换言之,FVOCI计量方式下,高股息银行股的分红收益可直接计入利润表,而股价波动则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有效平滑了保险公司净利润的周期性波动。而在眼下,不确定性升温的大环境下,利润表稳定性提升也有望给险企带来估值溢价。
展望后续,机构多数认为银行股仍存在估值修复预期。对此,近日中信证券研报观点指出,由于重估银行净资产的逻辑尚未充分演绎,短时波动下,预计银行板块三季度仍将延续上行格局。
不难看到,凭借对银行股周期的精准把握,重仓布局优质标的,平安后续在银行股方面的投资收益有望成为其利润的稳定器与放大器,并为估值提供支撑。
事实上银行股作为平安资产配置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了其在投资端的良好表现,如今随着政策支持下,公司在资产端也面临新的契机。
2·长钱长投新规开闸,险企资产端“引擎”点火
近年来,监管持续完善制度环境,引导险资等中长线资金入市,这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早在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而就在此前7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该《通知》对国有保险公司投资考核进行了优化,将险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设定为30%、50%、20%,并要求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对此,市场相关分析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强化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提升险资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提高权益配置积极性。
而根据西部证券的观点,其指出《通知》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将推动头部险企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预计资产端将显著受益于资本市场上行;叠加负债端产品成本反内卷政策,头部险企增量成本降低,利差有望反转扩大。西部证券认为,保险将是产业结构转型中金融业最具成长性的方向,头部险企凭借规模效应、品牌与客户优势,竞争优势和投资价值将更突出。
透过机构观点,不难发现,随着这一新规释放积极信号,实质性拓宽险资权益投资空间,在资产端具有良好表现的头部险企也将有望在新规下率先优化组合结构,提升权益资产长期回报潜力,打开估值天花板。
而从平安来看,其作为头部险资,也正加速入市,公司积极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押注高股息的银行股和新能源、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此前其2024年年报显示,在以投资品种会计项下计,中国平安投资的股票账面值为4373.79亿元,环比2023年增长了近50%,占投资规模的比重也从2023年的6.2%上升至7.6%。
眼下随着宏观环境回暖预期升温,资本市场持续向好,权益配置的后续表现也将有望带来良好的业绩修复机遇,助力打开估值弹性空间。
3·行业“反内卷”深化,平安缘何是最大受益者?
当下“反内卷”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成为政策明牌,并且演绎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线行情。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反内卷”业已成为共识,此前多地保险行业推动“反内卷”倡议,且多聚焦于银保渠道,对恶性价格战等行为提出制止性倡议。
仅从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来看,其作为监管层面推动行业反内卷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遏制了手续费恶性竞争,有助于改善行业新业务价值率。而对于行业龙头而言,其负债端质量提升带来的盈利改善弹性也将具备看点。
更深层次视角下,就险企自身而言,“反内卷”的核心仍然在于如何创新产品、优化渠道,提升运营,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
由此再关注到中国平安,其有望成为“反内卷”最大受益者。
首先,规模带来的“集中度”提升效应。
从行业趋势来看,伴随行业反内卷浪潮,费用率被压降后,中小公司将失去“高费用换规模”的最后筹码,由此市场份额也将有望向具备品牌、服务、科技沉淀的龙头集中。平安作为头部险企,有望承接这一行业格局演变的红利。
其次,平安自身也早已“自我加压”做减法,有望在行业新环境中释放更大增长潜能。
从过去公司的经营动向不难看到,平安持续增强产品、队伍、渠道、科技、运营等各方面能力,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减脂增肌”。
仅从代理人数量来看,其在高峰时一度拥有140万名代理人,而截止2024年底,平安的代理人规模已经降至36.3万人,随着公司人均产能的提升验证改革成效,平安如今也已经率先走出“人海内卷”。
这意味着,平安不再追求“量”的堆砌,而是转向“质”的跃迁,而这也正是行业反内卷的应有之义。作为行业中的“先瘦”标杆,其也将率先进入良性增长的循环,在行业新周期中打开价值成长新空间。
最后,科技与生态投入开始兑现“降本”红利和“超额”收益。
一方面,公司深度布局科技领域,通过AI 核保、智能理赔、智能客服等一系列组合拳,有效赋能公司日常业务,带来运营费用和经营成本的优化,进一步释放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集团,平安通过打造“保险+服务”生态,在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态上的持续投入,形成了闭环的“系统能力”,并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赋能各大业务生态,这也让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企及。
基于此,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也有望获得市场溢价机会,并传导到资本市场,在经营模式的重构中,具备市场估值重估的契机。
站在当下,银行股的红利盛宴、长钱长投新规的开闸以及行业“反内卷”深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带给保险板块价值新机遇,保险股如今已俨然走出了“牛市节奏”。
而中国平安作为充分受益这三重驱动力的行业标杆,同样演绎出了不俗的市场表现。如若从更长远视角来看,这不仅是短期的催化剂,更是其投资端能力验证、负债端潜力释放、长期增长空间打开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