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7 21:04:19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浙江
$农业银行(SH601288)$银行要小心光伏行业风险了
发表于 2025-08-17 20:00:36 发布于 甘肃

$多晶硅2511(GFEX|ps2511)$  


2025年6月至8月多晶硅期货市场的异常波动引发了广泛争议,特别是短短1个月期货价格暴涨80%被不少市场参与者质疑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合谋猎杀散户”的典型案例。本文将从多晶硅产业链特征出发,系统分析这轮行情中出现的价格异常现象,剖析其与基本面的背离程度,解读交易所监管措施的争议点,并探讨产业资本可能扮演的角色。    

一、多晶硅期货市场异常现象分析

多晶硅期货市场近期出现的价格异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市场波动的范畴,呈现出明显的操纵嫌疑特征。从价格走势来看,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从3万元/吨左右飙升至5.5万元/吨,远月合约甚至接近6万元/吨,涨幅超过80%,K线乖离率达到了历史极值水平。这种陡峭的价格曲线在无实质性利好支撑的情况下出现,本身就构成了市场异常的第一个警示信号。值得关注的是,这轮暴涨发生在光伏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需求增速放缓的基本面背景下,与行业实际供需状况形成了鲜明反差。

期现市场背离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按照正常的商品期货价格传导机制,期货价格的大幅上涨应当带动现货价格同步上行,并伴随库存水平的下降。然而在此轮行情中,多晶硅市场却出现了“期货暴涨、现货累库”的奇特现象。虽然现货报价从6月份的3万多元/吨上涨至4.7万元/吨左右,但实际成交值得怀疑,市场普遍认为这一价格水平严重偏离了光伏产业链可承受的成本范围。据行业分析,如果组件厂按照4.7万元/吨的价格采购多晶硅生产组件,加之近期银价上涨,其生产成本将不会低于0.8元/W,而当前光伏电站能够承受的组件价格天花板仅为0.74元/W左右,主流成交价在0.7元/W以内。这种根本性的矛盾表明,现货市场的所谓"涨价"可能只是报价而非真实成交,大量库存实际上被囤积而非消化。

从交易行为角度观察,这轮行情呈现出典型的资金驱动特征。市场数据显示,在价格上涨期间,合约出现了异常大单连续买入、持仓量激增与疑似高频对倒交易等操纵迹象。有充分证据表明,部分资本利用资金优势,通过散布不实供应紧张信息,人为制造市场恐慌情绪,蓄意推高期货价格。

从市场参与者行为来看,这轮行情中的异常现象还包括:产业资本套保行为缺失,按照正常商业逻辑,多晶硅价格暴涨应当引发生产企业大量套保,但盘面上并未出现相应的空头力量;下游电池片、组件企业也未能形成有效的价格抵制联盟。这种上下游企业的“默契”表现,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某种形式的共谋安排,比如多晶硅企业集体约定在多头资金完成出货前不在盘面套保,而与下游组件企业私下执行较低的实际成交价格。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则已构成明显的价格操纵行为。

二、多晶硅产业链与价格逻辑分析

光伏产业链作为典型的制造业链条,具有明确的上下游传导机制和成本约束关系。多晶硅作为产业链最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和运营策略。正常情况下,光伏产业链包含上游硅料(工业硅、多晶硅)、中游硅片、电池片,下游组件及终端光伏电站应用等多个环节。这一链条上的价格传导应当遵循“成本加成”的基本逻辑,即每一环节的价格都受到下游承受能力的刚性约束。

光伏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存在明确的天花板效应。根据行业实践经验,当光伏组件价格超过0.74元/W时(行业咨询机构PV Infolink数据显示,组件价格天花板0.74元/W对应电站IRR需≥6%),除了极少数东南沿海工业用电价格高的区域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外,其他所有地区的集中式电站和户用分布式电站都将失去投资性价比,这一价格天花板构成了对多晶硅价格的终极约束。具体而言,按照当前技术水平,1W组件约需3g多晶硅,结合非硅成本及合理利润空间,可持续的多晶硅价格区间应在4万元/吨左右。若多晶硅价格长期维持在4.5万元以上,将导致组件成本突破0.74元/W的临界点,进而抑制终端需求。

当前多晶硅现货价格合理性存在严重疑问。虽然报价已上涨至4.7万元/吨左右,但这一价格水平与终端承受能力明显脱节。一个简单的成本核算显示:按照4.7万元/吨的多晶硅价格计算,仅硅料成本就达到0.141元/W(4.7万元/吨÷1000g/kg×3g/W),加上硅片、电池片、组件的非硅成本及合理利润,组件总成本必然超过0.8元/W。而面对市场上普遍认可的0.74元/W的组件价格天花板,这种成本结构显然不可持续。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当前4.7万元/吨的多晶硅报价可能只是“有价无市”的表面现象,实际成交价格应显著低于此水平。

产业链库存动态进一步验证了价格信号的失真。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价格上涨通常伴随着库存下降,表明需求旺盛消化了供给。然而当前多晶硅市场却呈现出“期货暴涨、现货累库”的反常现象,据硅业分会统计,7月多晶硅库存环比增长12%。

从供给端角度分析,多晶硅行业当前实际处于产能过剩状态。2025年6月、7月产量环比都是增长的,通威、协鑫等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仍在逆势提产,这与小作文描述的所谓限产严重不符。与此同时,新疆、内蒙古等地可短期复产的产能高达百万吨,供给弹性十分巨大。这种供给潜力与价格暴涨之间形成了鲜明矛盾,进一步证明当前价格水平不可持续。

下游行业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硅片环节已出现普遍亏损或微利,组件环节同样面临巨大压力,国内抢装潮后6月排产锐减9%,海外市场受欧盟碳关税、美国高关税冲击,实际成交价长期低于0.68元/W。这种全产业链的亏损状态不可能长期维持,必然通过需求破坏最终反噬上游多晶硅价格。

非合理高价阻碍落后产能出清。目前TOPCon产能占比已超过70%,导致P型产线加速淘汰,这进一步削弱了对低端硅料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企业有充分理由、可观利润将现货市场无法消化的P型多晶硅套保到期货盘面,这无异于放缓了落后产能出清,不利于光伏产业技术创新。

综合产业链各环节分析,当前多晶硅价格已严重脱离光伏行业的基本面,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投机性泡沫。这个泡沫之所以能够暂时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操纵者对交割规则的利用和对信息的控制。然而,任何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价格扭曲最终都将被市场力量纠正,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纠正将以有序调整还是剧烈崩盘的形式出现。

三、交易所监管缺失与规则缺陷

广州期货交易所作为多晶硅期货市场的监管主体,其制度设计和监管执行在此轮价格异常波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被市场广泛质疑存在严重失职。从监管措施来看,面对多晶硅期货价格的异常暴涨和明显的操纵嫌疑,广期所的反应显得迟缓且力度不足。

限仓制度的设计缺陷尤为突出。在持仓最大合约只有10多万手、其他合约仅几万手甚至几千手的市场规模下,广期所直至2025年7月17日才将投机交易保证金上调至11%,并实施单日开仓限额1万手的温和措施。限仓1万手看似是监管,实则是纵容。后又将限仓标准调整为09合约500手,其他合约2000手,显然还是明显过高。如果参照成熟商品期货品种如焦煤的限仓比例,多晶硅期货的合理限仓水平应设置在300手以下。过高的限仓门槛实际上为大型资金提供了集中持仓、操纵市场的制度空间,使得所谓的"限仓"形同虚设。同时,交易所未能及时大幅提高日内平今手续费,使得高频对倒交易等操纵手段得以畅通无阻。

面对市场上虚假信息的泛滥,广期所表现出令人费解的沉默。在此轮行情中,多头资金频繁利用小作文散布减产谣言、政策利好等不实信息,刻意制造市场恐慌。例如,市场曾传闻头部企业计划7月联合减产,但实际7月产量确实环比增长的。对于这些明显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交易所既未及时调查核实并澄清真相,也未对不实信息发布者采取任何处罚措施,这种监管不作为客观上助长了市场操纵的气焰。

交割规则的结构性缺陷是多晶硅期货容易被操纵的根本原因之一。期货设立的初衷是服务实体经济,品牌交割制度无可厚非,但人为规定只有那少数几个品牌可以交割,却将其它大多数品牌隔离在交割库之外,不免让人怀疑有无权力寻租的可能。更科学的交割规则应是只要企业申请、质检合格,市场所有品牌都可交割,避免权力寻租,维护市场公平。为进一步贴近实际现货成交情况,可设置不同品牌之间合理升贴水。

从监管技术层面看,广期所的风险监控系统显然未能有效识别隐蔽操纵行为。从多晶硅期货的市场表现来看,多个迹象符合法律对操纵行为的界定。交易行为方面,市场观察到异常大单连续买入、持仓量激增与高频对倒交易等典型操纵迹象。信息传播方面,多头资金被指控散布不实供应紧张信息,人为制造市场恐慌。这些行为模式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列举的操纵手段高度吻合。同时,对于资本利用期现联动的复杂操纵手法(如在现货市场制造“有价无市”假象,同时在期货市场推高价格),交易所现有的监控框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跨市场的穿透式监管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危机迹象日益明显,广期所对交易规则进行了部分调整,包括上调手续费、限仓等。这些措施虽然方向正确,但在时机和力度上仍显不足,难以扭转已经形成的市场扭曲。

从国际经验看,面对类似的市场操纵风险,成熟交易所通常会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如临时调整交割规则、限制特定账户交易、强制平仓超额持仓等。广期所在监管魄力和技术手段上的滞后,使得多晶硅期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危及整个光伏产业的稳定发展。当务之急是交易所应正视监管缺失,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进行制度改革,重建市场公正和投资者信心,维护我过光伏产业稳定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