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裁定,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菲克”)的命运画上了最终句号。7月8日,管理人通报显示,因广汽菲克已无重整可能,经债权人委员会讨论,法院正式宣告其破产。这意味着这家曾承载着Jeep国产化梦想、投资额高达170亿元的中外合资车企,在经历了销量断崖式下跌、股东激烈博弈与资不抵债的重重困境后,最终黯然退出中国汽车市场舞台。
广汽集团对此回应称,尊重并支持法院及管理人的工作推进,本次公告属于破产程序的正常工作安排。从2016年销量近18万辆、同比暴增260%的耀眼巅峰,到2022年上半年仅售出1861辆的惨淡谷底,广汽菲克短短数年间从云端坠落谷底的历程,不仅是一个合资品牌的消亡史,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合资模式转型期阵痛的深刻缩影。其兴衰背后,交织着产品定位迷失、战略协同失效与时代洪流冲击的多重拷问。
昙花一现的辉煌
2010年3月9日,广汽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后合并为Stellantis集团)以50:50的股比成立广汽菲克(初名广汽菲亚特),总投资170亿元,目标直指“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世界级汽车企业”。这一合作被视为Jeep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此前,Jeep以进口车身份在中国积累了“硬派越野”的品牌认知,“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此后数年,广汽菲克持续推进本土化进程,从产能建设到产品规划逐步落地。而广汽菲克的“黄金时代”在2016—2017年。随着Jeep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三款SUV相继国产化,广汽菲克迎来爆发式增长。2016年,其销量同比暴增260%至17.99万辆,2017年更突破22.2万辆,跻身主流合资车企行列。其中,指南者月均销量破万,自由光单月销量逼近万辆,Jeep品牌首次在中国市场尝到“爆款”的甜头。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广汽菲克对市场红利的精准捕捉。当时,中国SUV市场正以年均40%的速度扩张,而Jeep凭借“专业SUV”的品牌溢价,在合资品牌中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广汽集团与Stellantis的合资模式也一度被视为“强强联合”的典范,广汽提供本土化生产和渠道资源,Stellantis输出Jeep的品牌和技术。
然而,高速成长的阴影已悄然浮现。2018年,广汽菲克因“烧机油”问题被央视“315晚会”点名,产品质量危机成为销量滑坡的导火索。该年销量同比暴跌43.6%至12.52万辆,较2017年的巅峰期减少近10万辆。更致命的是,Jeep的产品线开始偏离其核心定位,为争夺家用SUV市场。这种战略错位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19年销量再跌41%至7.39万辆,2020年继续下滑45.2%至4.05万辆,2021年更是腰斩过半,仅剩2.01万辆。至2022年上半年,销量已萎缩至1861辆,生产活动基本陷入停滞。
“Jeep的品牌基因是‘硬派越野’,但广汽菲克在国产化后选择主攻家用SUV市场,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汽车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广汽菲克早些年的成功,本质是吃到了中国SUV市场爆发的红利,而非品牌价值的真正释放。当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品牌向上突破时,Jeep既无法用“专业SUV”的标签维持溢价,又无法通过成本控制与自主品牌竞争,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合资模式深陷泥潭的致命伤
广汽菲克的败局绝非偶然的质量危机,而是多重战略失误与产业变革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崩塌轨迹折射出传统合资模式在新能源时代的深层困境,更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一堂深刻“反思课”。
Jeep的品牌DNA始终与“自由、探索、硬核”紧密绑定,但广汽菲克国产化后却选择了一条矛盾之路。自由光、指南者等车型被贴上“城市SUV”标签,试图以家用市场为突破口,却无意中稀释了Jeep最核心的越野精神。这种定位摇摆在市场中形成了尴尬的“中间地带”,既无法满足越野发烧友对专业性能的追求,又难以在家庭用户心中建立比肩丰田、本田的可靠形象,更遑论与长城哈弗H6等自主品牌的高性价比竞争。当消费者发现Jeep的“城市SUV”既不够舒适又失去越野灵魂时,品牌吸引力自然流失,市场表现持续疲软。
更致命的战略失误在于,2018年菲翔、致悦的停产标志着广汽菲克彻底放弃轿车市场,将全部资源押注Jeep品牌。这一决策在短期内或许能集中火力,却埋下了巨大隐患,单一品牌策略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同“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当Jeep因质量问题引发口碑滑坡时,广汽菲克失去了菲亚特品牌的缓冲空间,直接暴露在市场寒流中,品牌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被无限放大。
如果说产品与战略失误是慢性毒药,那么股东双方的激烈冲突则是压垮广汽菲克的最后一根稻草。2022年初,Stellantis单方面宣布计划将持股比例提升至75%,遭到广汽集团强烈反对。这场股权争夺战暴露了合资模式的核心缺陷,中外股东在战略方向、利益分配上的根本分歧难以调和。Stellantis试图通过控股掌握主动权,而广汽集团不愿放弃控制权,双方最终选择“有序终止”合作。这场内斗不仅消耗了企业资源,更在关键时期让管理层陷入权力博弈,错过了自救窗口。
在林述成看来,这种内耗直接导致资源投入不足、市场响应迟缓。例如,在电动化转型关键期,广汽菲克几乎未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错失最后自救机会。
长期战略失误的累积最终引发财务崩盘,截至2022年9月,广汽菲克总负债达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10.8%,资不抵债成为破产的直接导火索。尽管广汽集团在财报中确认资产减值,但已无法逆转颓势。
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广汽菲克的破产,本质上是“市场换技术”合资模式在产业变革中的失效缩影。过去合资企业依赖外资技术输入的模式,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已难以为继,本土车企如比亚迪、广汽埃安已具备技术反向输出能力,合资品牌的技术优势被大幅削弱。同时,Jeep的失败证明,偏离核心价值的“贪大求全”只会稀释竞争力。在消费者偏好从“品牌崇拜”转向“体验至上”的时代,清晰的品牌差异化成为生存关键。此外,中外双方若无法在战略、文化、利益上达成深度共识,合资企业终将沦为“空壳”,股权结构失衡与战略分歧比任何市场波动都更具破坏力。
尽管广汽菲克已成历史,但Jeep品牌仍在通过进口渠道维持存在。Stellantis集团表示将继续服务中国客户,但“轻资产”模式能否在新能源时代立足仍需时间检验。对广汽集团而言,广汽菲克的失败或成为其聚焦自主品牌的转折点,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的崛起已证明,本土车企在新能源赛道具备强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