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垃圾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废物”,而是蕴藏在城市之中的“隐性矿产”。如何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不仅是对产业技术能力的考验,更需要长期而稳定的金融支持作为坚实后盾。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上海银行的调研活动中了解到,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恒环境”)已从一家初创企业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设备与技术提供者,并成为全球前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运营商。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公司运营还是产能扩张,都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绿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一,上海银行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方案,不断丰富融资工具和服务场景,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探索与突破。
金融托举“长周期、重投入”产业
每天清晨,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垃圾转运车就已集体出动。它们把各个社区、街道的垃圾,要统一运往垃圾处理中心。
“以往垃圾处理主要依靠填埋,而如今焚烧方式不仅有效减轻土壤负担,更让垃圾实现了‘变废为宝’。”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走进康恒环境的垃圾焚烧厂区,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烟囱与庞大的炉体。垃圾车穿梭其间,废弃物被倾倒、输送、焚烧、发电……整个过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既涉及环保指标的严格把控,也需要庞大的设备与持续的维护投入。
据了解,垃圾处理中分拣、焚烧、烟气净化是关键环节,尤其在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这些步骤对提升处理效率和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作为典型的重资产企业,康恒环境每一个新项目都意味着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投资。
在“长周期、重投入”的产业逻辑下,金融支持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以康恒环境宜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上海银行结合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为其发放的项目贷款期限高达14年,并且资金成本较低。这在业内属于极具竞争力的融资条件,缓解了企业在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情况下的资金压力。
除了传统的项目贷款,银行还设计了组合担保的创新性融资方案。上海银行陆家嘴支行公司部副经理顾晶莹告诉记者:“我行基于子公司康恒修复应收账款账期回笼时间较长的特点,盘活其核心发明专利,设计了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基金的组合担保模式,同时资金成本在知识产权贷款利息贴息的加持下显著降低,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双碳”驱动绿色金融升级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正从“污染物控制”向“碳减排协同”升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根据各类废弃物来源、规模、资源价值、利用方式、生态环境影响等特性,分类明确废弃物循环利用主体责任和技术路径,因地制宜布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运转效率。
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大力推广“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模式,将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用于供暖、供蒸汽等,拓展收入来源。如青岛项目每年利用余热为150万平方米居民供暖,既提升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又增加了项目收益。此外,通过“静脉产业园”模式,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整合处理市政污泥、医疗垃圾、餐厨垃圾等多种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协同处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收益。
康恒环境高度重视ESG理念,并将其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日常运营中。在环境方面,通过持续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截至2025年6月末,康恒环境技术与设备支持全球超300座焚烧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设备与技术提供者。同时,康恒环境在全球投资低碳静脉产业园90座(含12个海外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12万吨,服务人口超1亿人,已成为跻身全球前三的低碳静脉产业园投资者。在实现物质与能量双循环的同时,康恒环境一直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投运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584万吨/年,大大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一方面着力于技术升级,另一方面加快国际化步伐。康恒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积极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将固废管理打造成中国产业出海的新名片。未来五年,计划在海外投资60亿美元,聚焦东南亚、中亚、中东及欧洲市场,通过“技术+投资+运营”一体化输出,打造“小而美”的静脉产业园项目。
从项目融资、绿色信贷到可持续挂钩贷款,上海银行的金融支持正在助力康恒环境快速扩大规模、提升技术、优化运营。
上海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持续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贯彻中央“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把绿色金融定位为新一轮公司业务战略发展的特色金融服务之一;结合上海市“绿色金融枢纽”建设规划,围绕组织体系、服务打造、产品创新、ESG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要求持续提升工作水平。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持续做大业务规模和客户数,做强深绿全产业链经营,提升优质客户覆盖度,打造业内领先、具有鲜明绿色底色的精品银行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