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SH601169)$ $苏农银行(SH603323)$ $上证指数(SH000001)$
今年以来银行股波动不小,尤其是自7月份以来,银行股指数出现了回调,而大盘(上证指数)却在3800点上方。这对银行股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情况。
银行股近期为何回调?
银行股近期的持续回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期涨幅较大,资金获利了结:银行股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不错,像浦发银行年内涨幅曾超40%,青岛银行也曾涨近38%。短期涨幅大了,自然有资金选择“落袋为安”。
市场情绪与资金轮动:A股市场有时会出现“银行死,万物生”的所谓“跷跷板效应”。当科技(AI算力、半导体)、新能源(固态电池、光伏)等成长板块活跃时,资金可能会从银行这类权重板块流出,去追逐短期更高的弹性。
“分红除息”的技术性影响:7月是上市银行分红的高峰期。部分资金可能采用“分红前买入,登记日后卖出”的套利策略,这会在短期内增加抛压。分红后股价要进行除权除息,这也会从账面上体现为股价下跌。
股东减持与市场信心:近期有部分银行股出现股东减持的情况,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对银行股的短期信心。
对基本面的担忧:虽然银行业绩有温和修复的迹象,但市场仍关注 “净息差收窄” 以及零售贷款领域风险等问题。
今年 后续四个月,银行股会持续上涨吗?
银行股能否持续上涨,需要观察多方面因素:
业绩是根本: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0.8%,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提升。如果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企业信贷需求增强,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改善,息差压力进一步缓解,那么银行业绩有望得到支撑。近期已有一些银行的半年报显示业绩向好。
高股息吸引力仍在:在利率下行和“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股较高的股息率对其股价有支撑作用。截至2025年8月底,板块平均股息率达到4.22%,这对险资等中长期资金以及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仍有吸引力。
资金面可能提供支持:银行板块在机构投资者的配置中可能仍处于 “欠配” 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机构后续增加配置,可能会带来增量资金。同时,中长期资金入市、指数ETF扩容等政策也有望为银行板块带来资金支持。
宏观经济与政策是关键:银行股的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关。如果后续经济数据持续好转,政策利好不断,银行股有望受益。反之,则可能继续承压。
投资者如何应对?面对银行股的现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降低短期预期,关注长期价值:银行股因其板块特性,短期内出现连续大幅上涨的概率相对较低,其价值更多体现在长期的稳定分红和估值修复上。
仔细筛选个股:银行股内部也会分化。关注业绩稳健、估值合理、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一些研究报告也看好估值很低的部分优质区域性银行(如成都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苏农银行、长沙银行、上海银行等)。
耐心等待催化剂:密切关注经济数据(如PMI、信贷数据)、行业政策(如降准降息、房地产政策、监管指标调整)以及资金面变化(如险资、公募基金的动向)。
银行股多空因素对比
因素类型 利好因素 利空因素
业绩基本面 上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较一季度提升;息差降幅有望收窄;资产质量整体平稳 净息差仍面临收窄压力;部分银行个贷领域(如小微、消费贷)风险有所暴露;经济复苏力度和持续性有待观察
估值与股息 板块估值(PB)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平均股息率依然具有吸引力(4.22%) 股价上涨后部分银行股息率吸引力有所下降
资金动向 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因高股息和监管引导可能持续配置;公募基金等对银行股可能仍处于“欠配”状态;指数ETF扩容带来增量资金 市场风格切换时,资金可能从银行流向高弹性板块(如科技、新能源);“分红即走”的套利资金短期可能带来抛压
政策环境 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化债和地产政策加码可能改善银行对公资产风险预期 金融监管政策(如反内卷)可能短期内影响银行某些业务的盈利模式
总体来看,银行股(尤其是近期持续下跌的低估值优质银行股)在今年后续四个月存在反弹和修复的可能。其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的力度、政策面的支持以及市场整体的资金风格。
对于投资者而言:若是追求稳定分红、风险偏好较低的长期投资者,银行股,尤其是那些基本面稳健、股息率较高的个股,仍具备配置价值,可以考虑逢低分批布局。
若是追求短期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则需要清醒认识到银行股的波动性和当前市场环境下板块轮动的特点,谨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