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了一整天的盘面,说实话,最让我坐不住的还是工业富联那股子“闷声发大财”的劲儿。这哪还是当年那个贴牌代工的“富士康系”?现在的工业富联,已经悄悄把自己焊死在全球AI算力基建的主干道上,走的每一步都踩在了风口的节拍上。
我盯着它的走势看了好几天,营收、利润双双两位数增长,AI服务器收入同比干过60%。更关键的是,它背后站着英伟达——GB200、GB300这些下一代AI服务器的核心代工,工业富联拿下了半壁江山。你说市场能不买账吗?从4月不到14块一路冲上48块,市值逼近万亿,谁看了不喊一声“AI一哥”?
但真正让我觉得这家公司不一样了的,是它不再只是“代工厂”了。液冷技术搞出PUE低至1.04的系统,单机柜价值从两千块飙到七万五;自研的“双路并行耦合”工艺把成本压下去18%;鸿佰科技直接给英伟达做模块化机柜,连人形机器人产线都和老黄联手在美国铺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供应链关系,而是深度绑定、共同进化的“AI+制造”生态伙伴。
而这种变化,早就不是工业富联一个人的独角戏,整个AI硬件链子都被带飞了。
比如新易盛,今日涨跌幅为9.32,成交量(股)为7351.08万,换手率为8.30。它可不是光靠情绪撑着,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已经开始小批量交付,市占率稳居国内前三,海外收入七成以上,绑的是亚马逊、英伟达这些大客户。光模块这东西,AI服务器每台要配2到4个,未来1.6T需求一年要翻一倍多,它站在这个赛道的最前排,逻辑太。
还有中际旭创,作为英伟达800G和1.6T光模块的主力设计生产方,全球市占率35%,CPO技术领先。寒武纪-U这边也热闹,虽然股价高,但1372.10的价格背后是国产替代的硬需求——思元590被政府和运营商当作“保底选项”,上千个模型完成适配,政策+技术双轮驱动,短期波动挡不住长期趋势。
歌尔股份则是在另一个维度发力。别看它涨得没那么猛,但VR代工占全球中高端七成以上,Meta Quest系列独家代工,苹果MR也在链上,自研光波导模组、微显示技术专利超五千项。现在AI眼镜开始放量,智能硬件业务毛利率回升,加上汽车电子新赛道切入,它的故事其实才刚热身。
说到底,这一轮AI硬件的爆发,不是概念炒作了事,而是订单、技术、产能、客户四重验证的结果。工业富联像一根主轴,把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液冷、机器人这些环节全串起来了。我翻了翻产业链,从沪电股份的高端PCB,到英维克的液冷系统,再到埃斯顿的伺服电机,哪一环不是实打实受益?
当然,我也注意到风险。工业富联估值不低,经营现金流下滑,存货高企,这些都不是小事。但如果你看得更远一点,GB300明年量产,1.6T光模块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2026年在美国落地——这些节点一个接一个,支撑的是未来三年的增长能见度。
所以我的看法很明确:短期别追高,但回调就是机会。与其盯着那些飘在空中的题材,不如蹲一蹲这些正在地底下埋管道的“基建派”。它们可能不会天天涨停,但只要AI的火不灭,它们的订单就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