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埃及落地的投资项目逐渐增多,中埃经贸关系正蓬勃发展,最新一例就是赛轮集团上周刚宣布的轮胎生产基地项目。
作为国内首家海外建厂的轮胎企业,赛轮集团8月15日发布公告称,将在埃及投资2.91亿美元建设“年产36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项目建设期18个月。公司预计投资回收期6.15年,定位于埃及本地及周边市场。

赛轮集团于8月13日与泰达埃及公司签署协议,将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CZone)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这座大型轮胎生产工厂。
该经济区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Waleid Gamal El-Dien)称,该轮胎厂是特区构建汽车制造综合产业集群计划的基石。
多家重量级项目落地埃及
2025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集聚埃及。今年初,亚钾国际宣布投资高达100亿美元,在埃及打造一座大型磷酸肥料生产工业综合体,旨在加速磷酸盐的开采与肥料生产。
浙江彩蝶实业投资约1亿美元在泰达合作区建设的纺织工厂于今年2月正式投产,成为埃及工业增值的核心支柱。而新峰钢铁今年3月与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局签署协议,计划投资16.5亿美元在特区内建设一个以终端工业产品制造为核心,聚焦汽车、工程机械、家电等高附加值行业的制造中心。
苏伊士运河经济特区位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贸易航线之一的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附近,由六个港口和四个工业区组成,占地461平方公里,享有特殊的法律、财政和监管激励制度吸引着外资。而泰达合作区由中国天津泰达控股与中非发展基金共同建设。目前,泰达合作区已入驻中国企业超160家,涵盖电子、电动车、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等关键领域,一期占地面积7.34平方公里,计划扩建至10平方公里。
据埃及投资与自由区管理总局(GAFI)数据,目前在埃及活跃的中国公司约有2800家,累计投资超过80亿美元,预计2025年底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20亿美元。
有利条件
中企在埃投资的加速一方面源于今年4月埃及政府开放人民币直接投资通道,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为中企在埃投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埃及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埃及地处非亚欧三洲交界,北邻欧洲,西南通非洲腹地,东接西亚,扼守全球12%海运贸易量的苏伊士运河,覆盖周边超15亿消费者市场。同时,埃及加入多个自贸协定及优惠安排,出口向欧盟、美国、非洲和中东国家的绝大部分产品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
埃及本身也具备劳动力丰富、市场潜力巨大、自然资源丰富等多个有利条件。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年轻人口比例相当高,而且当地消费结构也正面临着消费升级的过程。
近年来,中埃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科技和金融等广泛领域开展合作,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埃及的“2030愿景”为基础深化伙伴关系。本班光伏产业园(全球最大光伏电站)、埃及标志塔和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等项目中都有中国企业的重点参与,凸显了中国在埃及城市化和基建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交通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中。中国企业正参与到一个价值100亿美元的电动火车项目和一个连接开罗与其他主要城市的高铁网络建设项目中。这些项目不仅帮助埃及实现内部连通现代化,还强化了其作为国际区域性贸易和制造中心的定位。
双方金融合作也在持续深化中。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签署了多项旨在加强金融一体化的谅解备忘录,涉及本币结算、货币互换、技术合作及熊猫债券发行等多方面。
2025全年频繁的高层互访为中埃两国在国防、教育、工业和技术领域更深入的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外界预计在2026年中埃两国庆祝建交70周年之际,这些合作还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