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年里,光伏技术不断发展,行业持续在效率和降本上不断追求极致,但也因此一度陷入技术专利扩散过快、阶段性供需失衡等问题。8月2日,在浙江嘉兴举行的“2025BC生态创新峰会”上,隆基绿能正式发布“众行者计划”,提出以BC电池为技术核心,以制度化的协同机制为支撑,与各位生态伙伴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光伏新生态。
光伏行业正在迈向深水区,改革和创新也不再囿于产品本身的变化。此次“众行者计划”不仅意在推进BC路线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尝试构建起一套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协同模式。
峰会上,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星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阴海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约加入隆基“众行者计划”,成为BC生态的重要成员,与隆基在共同的创新目标基础上并肩研发、生产,以实现互利共赢。
更值得行业关注的,是在隆基绿能的推动下,未来光伏行业的发展中技术或许不再是唯一定调,如何利用制度化的协同机制来获取更大的效益,将会成为光伏行业穿越周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隆基绿能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在现场发出倡议: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共进”的BC创新生态圈,加速技术融合与成果转化,让创新活力在生态体系中充分涌流。
生态圈加强技术协同
“单节晶硅电池的终极技术应该是BC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沈文忠教授在峰会上给出判断。他指出,电池技术通过中国光伏产业20年的开发,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而所有电池的最高效率都是在BC上创造的。
这并非夸夸其谈,也不是纸上谈兵。早在2018年,隆基绿能就投入BC路线研发,相继推出HPBC、HIBC等产品,逐步构建起涵盖材料、工艺、电池、组件等多层级的完整BC技术体系。到2024年底,隆基BC电池组件产能已达45GW,位居全球首位。
如何在技术的基础上,更快地发展BC技术?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陈志敏看来,BC技术是光伏的主要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意义,需要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创新生态来引领产业升级及开放合作的行业格局。
为了支持BC生态落地,隆基在嘉兴建立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联合福膜科技、石金科技、小牛装备等超过100家上下游企业,在材料、设备、工艺、电池、组件等多节点展开系统性联合开发,目前已完成55项协同成果转化。
“光伏正在进入主力能源转折期,仅靠一家企业无法完成从便宜到好用,再到离不开的跃迁。”李振国指出。他强调,BC技术潜力的充分释放,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更加紧密地协作与联合创新。我们既要把BC技术更广泛地推向市场,又要避免重蹈光伏行业过去的覆辙,构建起BC技术护城河,让行业更加良性可持续地发展。
这一构想最终演变为“众行者计划”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落地——据了解,目前该计划已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超110家企业,覆盖材料、设备、封装、电池、组件、系统等关键节点。参与其中的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供应商”或“代工方”角色,而是能够真正深入到方案共创、流程打磨、产品验证等多个环节,转变为生态伙伴的角色。
据悉,隆基绿能目前已有23处技术,191家伙伴,有55项的项目已经开始在合作。过去几年隆基绿能新增主动提报协同创新的案子有154项,其中有79%不是现在的供应伙伴,业内供应商占74%,跨行业占26%。
如今,BC路线的发展路径已经清晰,一方面是内部的技术能力迭代和产能扩张,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生态,链接上下游,推动整个行业从技术竞赛走向系统合作,最终惠及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破除“内卷”新手段
隆基绿能试图解决一个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上的老问题:如何避免技术扩散后的系统性“内卷”?如何让创新真正获得应有的制度回报?
回顾近年来光伏技术演进路径,TOPCon技术一度被视为PERC之后的过渡主力,但伴随行业产能扩张和专利保护缺失,其带来的技术红利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逐渐陷入了内卷。从某种意义上说,TOPcon的快速普及,反而放大了产业协同缺失、知识产权受损的严重问题,行业与不少企业都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早期比较开放或者开源的体系是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意义的,它加速了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技术的扩散和发展,但是它一旦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时,这种体系的弊端和对创新者的伤害和不公平的坏处就显示出来。”面对媒体,李振国坦陈了TOPCon时代的隐忧,“先行者、创新者缺乏资产的保护,跟随者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是行业今天的状态。”
TOPCon的教训,正在被BC平台转化为经验。在这样的反思中,BC技术的推广也被隆基绿能赋予了全新的逻辑。与TOPCon时代的“无序复制”不同,隆基正试图通过“众行者计划”来构建一套协同机制,推动从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链路治理,不再依赖于单一企业的能力,而是通过“众行者计划”来引导从材料、设备到组件系统等多个环节的联合开发。
这也并非自说自话——在“众行者计划”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生态伙伴主动加入,共同构建BC产业链的协作网络,从设备、材料到工艺各节点,参与企业开始在统一机制下开展协作。据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武介绍,拉普拉斯在很早期就受到隆基协同生态的帮助。
“BC的壁垒确实比较高,它对我们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在过程当中对均匀性的要求也提到非常高的程度。”面对BC组件对工艺均匀性和良率的高要求,拉普拉斯与隆基团队在正反面工艺、气热场等方面持续迭代,尤其在提升均匀性而不增加成本上,双方成功攻克多项难题。张武也指出,未来拉普拉斯和隆基将聚焦AI技术,完全解决设备定期调试问题,从而解放工艺人员实时调试的时间。
从早期的样机协同,到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拉普拉斯与隆基的案例,展现了BC生态圈共研共创共进化的内涵。BC技术和生态圈的推进,涉及材料、设备、工艺到终端应用的全流程协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彼此信任、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将分工细化后的碎片重新拼合成高效、有序的流程,推动技术走得更深、行业走得更远。
在行业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独自撑起整个BC生态,真正的突破,必须建立在产业链共识和制度化协同之上。李振国表示:“我们希望打造伙伴+隆基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以价值为纽带协同共享、创新共赢,将来要有收益、发展、未来继续合作的原则。以规则为保障,以诚信为基础,双向保护、收益共享。”
独行快,众行远
“独行快,众行远”,在光伏产业这个迭代节奏极快的领域,这句古训曾是所有企业掌舵者共同面临的二选一难题。
面对技术窗口稍纵即逝、产能竞速激烈的现实,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充当快速出货的独行侠。但在BC路线上,隆基绿能反而提出了另一种答案,即构建协同机制,实现产业共赢。
在以往技术合作中,上下游企业常常因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而陷入拉锯。相比之下,“众行者计划”自起点便将合作企业纳入研发早期,成为方案共创者,而非任务接收方。深圳市石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红指出:“光伏行业快速发展,行业生态随机遇改变,光伏产业标准化、全球化和系统化都迫在眉睫,工艺装备、工装和耗材甚至管理还有服务都面临着新的整合。”
在李文红看来,龙头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保持竞争优势是必然的选项,这样可以充分地通过协同创新吸收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中的技术优势和创新潜能,保证龙头企业在技术平台和成本平台上持续处于领先。
这也是协同的重要之处,中小企业参与在协同中,才能接触到真实的生产场景,深入了解行业目前面临着哪些难题卡点,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助力合作方取得技术上的突破,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
行业发展绝非单打独斗,最终决定行业是否健康繁荣发展,关键不在于技术孤立导致各方的“藩镇割据”,而是如何齐头并进,共同带领行业走向新的高度。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冷轧产品所首席研究员阎媛媛分享了宝钢与隆基在组件钢边框材料上的合作。通过BaoXM中铝锌铝镁高耐蚀镀层钢板与高强高韧基板的组合,以钢边框替代铝边框,实现提质降本与零碳目标。
据阎媛媛介绍,该材料具备强度高,为铝合金的2-3倍、成本低、碳排放少(仅为铝边框的1/4-1/7)、耐蚀性优(切口自愈合,质保25~30年)等优势,经台风等实证案例验证可靠性强。宝钢与隆基通过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解决了成型精度等难题,未来将从共建行业标准、深化碳中和技术协同、打造24小时敏捷供应链三方面推进,依托零碳愿景与技术共鸣,助力光伏产业升级。
在“众行者计划”中,隆基将与伙伴协同创新,发挥长处,克服困难。以陕西星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据公司总经理吕亚灵介绍,公司团队和隆基整个研发团队一起反复地打磨、测试,经过了很多个日日夜夜,最后才上线。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团队与团队之间坦诚沟通,彼此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长板是做研究,如果我们长板足够长,优势就会很明显。一开始隆基和我们一起研发,紧接着隆基又提供给我们市场,在隆基的帮助下我们公司发展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高科技公司。”她表示。
独行虽快,但众行更远。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方明认为透露,公司正与隆基携手推进一项重要合作——高反黑背板的研发,助力BC组件同时实现美学与效率的双巅峰。
据他介绍,隆基的BC组件需满足两大核心技术需求:一是持续突破的超高转化效率,这是光伏组件的核心竞争力,隆基在该领域历来保持行业领先;二是契合多元场景的“超高颜值”。
其中,纯黑美学的外观设计尤为关键:当前国内光伏行业正急需开拓BIPV光电建筑、车载光伏、光伏阳台、光伏护栏等新兴应用场景,这些场景对组件的美学特性要求极高。此类分布式应用(区别于依赖电网的大型地面电站,后者常面临消纳难题)以“去中心化”为特点,依托微电网模式具备广阔前景。
“光伏行业的未来应该不属于计价厮杀,而属于用技术创新来重新定义价值”。顾方明也认为,唯有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才能让光伏行业穿越周期,走得更远。
BC产品有望成为主流
在产能饱和、竞速失衡的背景下,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条主流路径。
光伏产业正处在结构性转折期。从比拼转换效率到重构产业协作模式,新技术要想真正成为主流,必须在规模化落地、产业配套、市场认可等多个层面建立起系统能力。这也是“众行者计划”能够行之有效推行,并取得成绩的最坚实背景。
过去两年,BC技术在隆基等企业的带领下,从国内几乎没有量产的技术到产能规模增长迅速,短短的两年已经从2023年8-9GW,增加到去年25GW,今年量产规模预计在45-50GW,每年大概有两三倍的增长。
沈文忠认为,从当前市场产品占比来看,TOPCon占比70%,有400GW的产量,有近1000GW的产能。但是未来BC跟TOPCon平起平坐,未来三五年当中应该可以达到300乃至400GW的产量,对应有10倍以上的空间。
在隆基等头部企业推动下,BC技术的市场关注度与认可度不断攀升。去年下半年以来,华能集团、中国华电、广州发展、国家电投等企业陆续发布BC集采标段,标志着BC技术正逐步打开国内集中式光伏电站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BC技术凭借高效率、高收益、高安全等优势,吸引到更多产业链企业加入。
BC的技术优势,是奠定其成为行业主流的必备前提,其中隆基绿能亦保持领先优势。今年4月,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认证,其自主研发的杂化背接触晶硅太阳电池HIBC光电转换效率达27.81%,不断刷新单结晶硅光伏电池效率纪录。在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度刷新世界纪录。
异质结(Heterojunction)与背接触(BackContact,BC)技术结合形成HBC电池,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但结构性能优异,被视为最理想的光伏电池结构之一。
今年6月,隆基正式发布了搭载该技术的HIBC(Hybrid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高低温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及量产组件产品。不仅标志着隆基在光伏技术创新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引领光伏组件效率迈入“25%+时代”,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4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德国莱茵TV集团、鉴衡认证中心、爱旭股份、隆基绿能联合于北京发布了《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其中提到,BC技术已经成为全场景市场替代性技术。随着BC技术量产成本的快速下降,2024年开始BC组件在全场景的技术价值已经高于其与TOPCon的市场价差,实现全场景化价值最优,推动市场技术快速转型,预计2030年全球市占率突破60%。
BC技术已经成为高投资场景市场优选,在水面光伏、海上光伏的高投资成本场景,以及土地成本高、人工成本高的投资区域,BC产品价值优势尤为凸显,从初始投资成本到生命周期价值远高于TOPCon组件,已经成为高投资场景市场的价值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