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600941.SH;00941.HK)无疑是整个A股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据东财Choice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排行榜单中,中国移动以842.35亿元归母净利润位列排行榜第五。而在剔除金融、石油等行业之后,中国移动的排名更是跃升至排行榜首位,其归母净利润甚至远超声名远扬的贵州茅台(600519.SH)和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
业绩优异如中国移动,也有新“烦恼”。在传统通信需求日趋饱和、5G红利逐渐消退背景下,近六年来,中国移动首次在中报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营收5437.69亿元,同比下降0.54%。
一名接近中国移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上半年,素来领跑全国的两大城市营收双双掉队出现负增长。这两个优等生的困境,侧面反映出整个行业的转型阵痛。当人口红利见顶,市场饱和度极高,套餐价格战打到见骨,用户增长空间已被提前透支。
在此情况下,其他两家电信运营商的情况同样并不乐观。如中国联通(600050.SH;00762.HK),2025年上半年营收录得2002.02亿元,仅实现1.5%的同比增长;中国电信(601728.SH;00728.HK)上半年营收2694.22亿元,同比增长1.3%。
综合这三家运营商财报来看,传统存量市场明显见顶的背景下,三大运营商均在积极做出转变。它们一方面发力智算业务,以此满足大模型时代下对智能算力的极高需求;另一面积极拥抱AI,寻找新的业务机会,以期在日益见顶的移动通信业务之外,挖掘出新的增长点。
电信市场趋于饱和
三大运营商增长放缓与市场日趋饱和不无关系。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25年前7个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7个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431亿元,同比仅增长0.7%。而去年同期,这一增速为3%,增速明显下滑。更重要的是,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15亿户,比上年末仅净增2508万户,国内电信行业已然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这一点,三大运营商的财报也有清晰的验证。
如中国移动财报数据就显示,其最大业务板块个人通信市场业务营收为2447亿元,同比下降约4.11%。具体来看,上半年,移动客户总数为10.05亿户,净增56万户,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净增926万户;5G网络客户净增4691万户至5.99亿户,渗透率升至59.6%,却未能有效带动收入增长,ARPU值(用户平均收入)为49.5元,低于去年同期的51元。
2025年中报业绩说明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坦言指出,传统通信需求趋于饱和,人口红利渐趋于消退。在14亿人口的市场背景下,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8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个人市场业务面临挑战。
“例如,携号转网本意是为了改善服务、让客户拥有选择权,目前演变成恶性竞争的手段,出现很多不合规、不正当竞争;手机出货量负增长、换机周期延长至三年左右,导致用户消费意愿低迷;大流量数据卡、低价数据卡网上销售渠道众多,亦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杨杰说。
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也面临相似困境。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连接用户规模突破12亿,其中,移动和宽带用户净增超过1100万,创近年同期新高,总量达到4.8 亿。但这部分增长却未能很好的反映在收入上,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联网通信业务实现营收1318.7亿元,同比增长0.4%。
而中国电信上半年移动用户达到4.33亿,虽比去年同期增长1600万户,但其ARPU值却从46.3元下降至46元,影响了整体营收的增长,以至其通信服务业务营收规模仅实现1.3个百分点的同比增长,至1066亿元。
在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看来,电信行业始终遵循着周期性发展的规律。通常,当新一代通信技术投入商用,就会首先带动用户规模显著增长,进而推动行业收入和利润的提升。2019年之前,4G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而5G尚未大规模部署的时期,国内电信运营商也曾面临增长瓶颈。
“2019年发展至今,随着5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逐渐完成,绝大部分高价值用户基本迁移至5G套餐,相关部署红利已充分释放,而6G技术尚未到来,行业再次步入代际之间的平台期。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要实现营收的持续增长变得尤为困难。”项立刚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表示。
寻找新增长曲线
行业步入代际平台期,三大运营商集体将目光瞄向云服务、算力、AI等新兴业务,试图寻找新增长曲线。
以云计算业务为例,近年来,政企客户上云成为云市场的新增长曲线,中国电信旗下的天翼云、中国移动旗下的移动云、中国联通旗下的联通云等电信运营商云服务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云计算产业中无法忽略的一股势力。
2025年,情况发生变化。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其中,移动云录得营收561亿元,同比增长11.3%,与2023年、2024年同期的80.5%和19.3%相比,增速明显下滑;联通云录得营收376亿元,同比增长4.6%,远低于前两年同期的36.0%和24.3%;天翼云录得营收573亿元,同比仅增长3.8%,前两年这一数字则分别为63.4%和20.4%。
电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运营商云业务增长的放缓,一方面是受规模效应的影响。当业务规模已经增长至较大基数之后,增速自然呈现回落趋势;另一方面,这也与宏观环境变化有关。付亮指出,近年来,“降本增效”逐渐成为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政策导向,这种整体性的预算控制和成本约束,也对高度依赖政企采购的运营商云业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政企客户预算整体收缩的情况,也加剧了三大运营商在云业务上的竞争,各式各样的抢单、截胡情况时有发生。如今年3月,贵州省独山县人民医院信息化提质建设项目就发布更正公告,?标供应商从贵州移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转变成为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价从1148变成1139万元,展现出运营商云行业竞争的微妙变局。
不过,在激烈竞争之中,也有新的机会出现。如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就在中期业绩会上强调,云计算行业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通算为主的云业务增幅明显下降,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算力需求非常旺盛。
三大运营商均为此投入重金。华西证券研报分析指出,上半年运营商资本开支结构重心转移,推动算力发展。如中国电信上半年资本开支342亿元,总智算规模达 77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是衡量计算机浮点运算能力的单位);中国移动完成资本开支584亿元,总智算规模达 61.3 EFLOPS;中国联通资本开支202亿元,全网智算算力达30 EFLOPS。
AI成发展新重点
AI是三大运营商集体发力的重点。中国移动甚至为此还开启新一轮架构调整。在集团层面首设新部门“数智化部”,赋能AI发展。中国移动推出了“九天”通专大模型矩阵,重点布局能源、交通、新型工业化等50多个行业大模型。
中国联通携手中兴通讯发布AI智慧家庭终端系列新品,并开放“元景万悟”智能体开发平台,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上百个AI智能体;中国电信则通过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一体化服务,赋能超过30个行业智能体,和2万个行业客户。
这些探索目前已经初步获得收益。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电信实现智能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89.4%。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并未在财报中对AI业务的收入进行明确披露,但在业绩会上,相关高管都有谈及。
如杨杰就曾透露,目前AI为中国移动带来收入的具体数量很难确切统计,约几十亿的数量级;而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也公开指出,AI业务已经开始规模变现,成为中国联通新的增长点。
诚然,相较于三大运营商上半年总计超万亿的营收规模,AI业务不过几十亿元的体量仍十分微薄。但市场普遍认为,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增量空间。
如付亮就认为,运营商不应局限于基础服务商的定位,而应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基础设施优势,并在纵向业务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比如,凭借其网络覆盖、数据中心资源与云网融合的优势,运营商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稳定、高性能的算力与网络服务,成为智能服务的生态提供商,从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项立刚同样认为,运营商有望通过人工智能放大存储、通信、网络能力,获得更多机会和营收。“只是运营商在AI相关的投入回报需要时间,不能期望马上有大回报,这些投入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能力,形成价值。”项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