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7月29日讯(记者翟智超)7月27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智元机器人(下称“智元”)举办了以「全球视角下的具身智能新机遇」为主题的“智启具身论坛”。
论坛上,智元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主旨演讲中披露了两项关键进展:其一,智元发布行业首个真正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其二,精灵系列下一代机器人本体精灵G2将于今年Q3发布,届时将在运动精度、场景适配性上实现全面升级,且具备原生数采能力,进一步拓宽具身智能的应用边界。
论坛结束后,姚卯青接受了包括蓝鲸科技在内的媒体采访。在与媒体的对话中,他不仅延续了论坛上关于具身智能技术突破的讨论,更首次回应了近期行业高度关注的两大动向——此前中标中国移动7800万元人形机器人订单的进展,以及看似“跨界”推出四足机器狗“智元D1 Ultra”的逻辑。
数千万订单背后,交付压力显现
6月25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公布的中标信息,将智元和宇树科技推向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领域的聚光灯下。
招标信息显示,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约1.2亿元,其中智元以7800万元中标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标包;宇树科技则以4605万元拿下包含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的标包。
实际上,此次中标是智元近期业务拓展的一个缩影。据蓝鲸科技记者从天眼查等渠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2日,智元在2025年至少已中标8个项目,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
对于此次中标项目,姚卯青告诉蓝鲸科技记者,“该项目是中国移动定制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其产品将主要应用于运营商的门店和营业厅,承担接待讲解等交互任务。”不过,姚卯青强调,服务接待与导览场景仅仅是起点。在他看来,酒店、银行等服务接待场景未来都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
当被问及“服务接待是不是主要方向”时,姚卯青道出其场景进阶路线:“工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零售服务业,最终目标是在未来若干年进入家庭。”这一表述或揭示出智元机器人 “先商用、后民用”的战略布局——以B端规模化应用验证技术可靠性。
伴随着订单带来的市场光环,交付压力也随之显现。姚卯青坦言,当前面临核心供应链瓶颈:“上游智身机构、关节、减速器等部件的产能与一致性是重大挑战。”目前智元合作的供应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传统机电巨头尚未全面入场。“我们正陪伴供应商共同成长,” 姚卯青表示,“随着生态伙伴的加入,人形机器人正展现出比新能源汽车更大的产业机遇。”
为了应对交付挑战并推动行业进步,姚卯青透露,智元今年将进入“集中商业交付阶段,计划出货量达到数千台”。
“跨界”机器狗不为内卷
7月22日,智元在其官网正式推出首款四足机器人产品“智元D1 Ultra”。与此同时,魔法原子也发布了全新的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W”。两家专注双足的机器人公司,不约而同地进军四足机器人领域,迅速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针对这一新品动向,姚卯青向蓝鲸科技记者解释,四足机器人是其“灵犀”产品线下的一个重要产品形态。他表示,灵犀产品线也会布局一些应用,并强调四足机器人作为一种“稳定性好、成本可控的成熟产品形态”,在个人陪伴、海外巡逻、家庭看护等多种场景中已展现出独特价值,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姚卯青特别指出,该赛道已有一些先行者,尤其是在某些特种行业领域,但智元目前尚未涉足特种行业,未来也暂时没有相关计划。
从行业整体态势来看, 四足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四足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7亿元,同比增长42.68%;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至8.5亿元。目前,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蔚蓝智能、七腾机器人等企业已在该领域布局,其中宇树科技更是占据了全球四足机器人赛道约60%~70%的份额。
面对日益拥挤的赛道和新入局者带来的关注,市场不免产生关于行业“内卷”加剧的疑问。对此,姚卯青明确回应蓝鲸科技记者:“我们不是为了去内卷。”
姚卯青阐释了智元的战略考量:推出更多机器人产品和探索行业应用,是为了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获取更多数据和反馈”,从而为智元的核心业务——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指引。他进一步补充道,四足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存在复用性,四足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有助于关键零部件的降本增效,并提升整体的质量规范与一致性。
不过,伴随更多玩家的加入,业内部分人士也有观点认为四足机器狗市场或将迎来洗牌。对此,姚卯青表示认同,并指出四足行业的竞争确实会比较激烈一些,其门槛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