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月28日讯(记者郭辉)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中国移动与曙光存储联合启动首个全局统一文件存储系统。这也是国内首个存力智能调度平台的正式落地。
据介绍,上述智能存力调度平台,将作为“中枢神经”引入先进存力中心,将以全局跨域调度,破除数据资源孤岛,以数据流动促进算存协同,深度融合异构资源调度与AI应用场景需求。
曙光存储总裁何振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表示,当前数据中心都各自存在壁垒,互相系统不兼容,导致数据难以统一管理,同时庞大数据如何实现深度和快速定位,数据跨域之间如何快速流通,都是目前传统技术的数据中心存在普遍的问题。另外,在“东算西存”的战略下,冷数据存到西部、热数据存得跟算力中心离近一些,出现了业务协调延时的问题,客户普遍使用感受不佳。
“通过存力智能调度平台方案,实行动态资源调配和跨域无感迁移,通过异构资源整合,支持统一接口纳管多厂商设备,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并且做到跨域无感。”何振表示,对于“东数西存”的战略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方案。“另外这一方案还能有效降低后期运维数据中心难度。”
据介绍,该方案的核心难点在于实现多节点并发访问数据时,还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上海的节点更新一部分数据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在其他区域第一时间同步看到。这一方面对存储本身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管理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另外一方面跨域访问对网络基础设施也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何振认为,随着代表高性能数据存储的海外厂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在AI等高性能计算需求提升,并且对数据安全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国内系统级存储厂商的竞争格局将再次被改写。“具备底层内核自研能力的厂商的护城河,会越来越宽”。
据介绍,曙光存储业务场景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其中在大模型领域的存储市占率超过80%。此外,智元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厂商也使用了曙光存储产品。
何振表示,高带宽和高IOPS(输入输出操作每秒)关系到AI厂商的训练效率,曙光存储方案超过国际水平。
推理能力上,曙光存储也进行了针对性调优。“我们会将上下文产生的结果都存储下来,并且还会存到GPU本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上下文的窗口做得非常长,由此Token之间会有很大的加速,优化后每秒可以生成的Token是2000到3000,这是依赖于后台存力到前端GPU释放大量的能力才能达到的效果,是存算协同的技术进步的结果。”
全闪存储是数据中心发展跟未来投资的重要方向。据机构测算,随着机械硬盘向全闪存升级,存储介质的读写性能提升了百倍,同时全闪存具有更高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固态硬盘的尺寸正变得更加灵活,通常可提供多种长度、宽度和高度选项。
曙光存储副总裁张新凤介绍,三年前曙光存储的全闪方案比例大概在10%,目前约在30%以上。“很快会达到更高的比例。”
在国外,算力和存力的投资比例基本在10:1之内,即投10块钱在算力,就会投1块钱在存力上。而国内的情况来看,这一比例可能在40:1。
“国外厂商方案特别关注存力性能对算力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计算中心投资建设进行配比时,全闪占比很高。”张新凤估算,国外的数据中心,全闪占比已经超过50%,“相信这也是国内的发展方向”。
作为“东数西算”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智能存力调度平台已率先覆盖长三角、成渝、内蒙古、贵州四大国家级枢纽节点,覆盖横跨东西、联动南北的七大存力资源池。全套方案自主可控,兼容全球8种AI芯片,对保障供应链安全、推动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