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42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收官。
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双重压力下,银行板块呈现“总量稳、结构优、区域分化”的特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上半年仍有9家银行实现两位数贷款增长,且全部为城商行;对公贷款成为支撑信贷高增的绝对主力,占新增贷款比重超八成。
与此同时,净息差持续收窄使得“以量补价”模式承压,六大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约2%。资产质量方面,对公贷款不良率持续改善,但个人经营贷和房贷风险抬升。
总体来看,上半年上市银行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实现了信贷规模的适度扩张,但对公与零售贷款的质量分化、净息差收窄、资本充足率承压等问题仍待解决。未来,区域性银行凭借本地化优势或继续领跑,而股份行需在零售转型与资本管理间寻找平衡。
信贷增长区域分化显著,对公贷款成主力支撑
在宏观经济复苏动能偏弱、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信贷增速放缓,但部分区域性银行仍实现两位数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9家银行贷款增速超过10%,均为城商行,其中西安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宁波银行和成都银行表现较为突出。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据Wind数据及上市银行财报梳理)
上半年,上市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7.98%,增量达10.2万亿元,同比多增9188亿元。其中,对公贷款贡献了84.6%的增量,成为信贷扩张的核心驱动力。相比之下,零售贷款增量仅占13.0%,票据贴现占比1.2%,显示居民端信贷需求仍然疲软。
从行业投向来看,基建、制造业、科技金融等政策支持领域是银行信贷的主要投放方向。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指出,江浙、成渝、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的信贷需求相对旺盛,带动了当地城商行的贷款高增长。例如,截至7月末,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省份的信贷增速均保持在8%以上,其中四川以11.8%的增速领跑全国。
分银行类型看,国有大行贷款同比增长8.88%,增速环比小幅提升0.17个百分点;城商行同比增长12.82%,尽管增速环比下降0.42个百分点,但依然领跑行业;股份行和农商行增速较低,分别仅增长3.81%和6.39%。
中信建投分析师马鲲鹏认为,优质区域性银行凭借深耕本地经济的优势,在涉政类贷款、基建项目及“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领域储备充足,因此信贷增长强劲。而股份行受制于资本约束和零售贷款需求不足,增速相对滞后。
尽管信贷规模扩张,但净息差的持续下滑制约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上半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为1.39%,同比下降13个基点,其中国有大行降幅最大(-15BP),城商行相对稳健。
六大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约2%,仅交通银行实现正增长;股份行中,除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多数仍保持微增。中泰证券报告指出,西安、南京、江苏、宁波等城商行因“规模增速快+息差韧性强”,净利息收入仍实现10%以上的高增长,但行业整体依赖规模扩张的“以量补价”模式效能正在递减。
不良率整体稳定,零售贷款风险抬升
在信贷规模扩张的同时,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但对公与零售贷款的分化趋势明显——对公不良率持续改善,而个人贷款,尤其是个人经营性贷款成为零售端最大风险敞口。
截至6月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23%,与一季度末持平。其中,对公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末下降9个基点至1.26%,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双降”。“分银行类型看,城商行对公不良率最低,仅为0.76%;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最高(1.35%),但环比改善10个基点;农商行改善幅度最大,不良率下降18个基点。”戴志锋指出。
从个体银行看,渝农商行对公不良率改善36个基点,幅度最大;宁波、南京、成都、厦门等城商行对公不良率均低于0.8%,资产质量优异。
与对公贷款改善形成对比的是,零售贷款不良率普遍上升,尤其是个人经营贷和房贷。据戴志锋统计,其统计的样本银行经营贷不良率环比上升19个基点至1.67%,其中国有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上升21BP、39BP、43BP。
“经营贷不良率攀升主要受房地产价格下跌影响,由于经营贷多采用房产抵押,抵押物价值缩水导致风险暴露。此外,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也有所上升,反映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和部分区域房价调整的压力。”戴志锋分析称。
在信贷扩张的背景下,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面临压力。中泰证券报告指出,股份行中的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以及城商行中的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底线(7.5%)已不到1个百分点,未来可能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展望未来,多家机构认为,随着LPR报价继续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落地,银行息差仍有5BP~10BP的收窄空间。但随着财政货币协同加力、专项债提速扩容,优质区域银行有望继续受益于基建、制造业及绿色转型融资需求,维持相对高景气。马鲲鹏预计,2025年全年信贷增速将小幅下降至6.7%,区域分化特征仍将延续,四川、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仍将保持较高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