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帖以回应那些毫无来由张口就来说银行股涨高了风险极大,我很希望他们也拿出一帖来与之比较证明银行股确实倍炒高了,估值太高隐含风险。
2025年7月11日A股银行板块下跌达1.9%,结合当前估值水平和国际对比,目前银行股仍然普遍低估,分析如下:
一、当前银行股绝对估值水平:普遍处于历史低位
板块整体估值:银行板块市净率(PB)仅0.65倍,接近历史次低水平,市盈率(PE)普遍在4-7倍,显著低于A股其他行业。
以7月11日跌幅较大的银行为例:
华夏银行:PE(TTM)4.95倍,PB 0.44倍,行业PE排名最低;
浙商银行:PB0.57倍(2025年预测),低于银行股均值;
表:主要银行股估值指标对比
银行名称 当前PB 当前PE(TTM) 股息率 年内涨幅
浙商银行 0.57x 6.6 >4%* >35%*
浦发银行 0.61x 9.19x* >3%* >35%*
华夏银行 0.44x 4.95x >4.5%* 未披露
长沙银行 0.61x 5.26x >4%* >30%*
中信银行 0.65x 6.78x 4.1% >35%*
注:带数据综合自研报预测及行业平均。*
高股息优势突出
上述银行股息率普遍超过4%,显著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2.5%)及欧美银行平均水平(2%-3%)。
分红实施期资金短期抛压(如招行7月11日派息504亿元)可能加剧波动,但长期吸引力未变。
二、与欧美银行股的相对估值:显著折价
市盈率与市净率差距悬殊
欧美标杆: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PE 13-14.5倍、PB1.3- 2倍;汇丰银行PE 12.3倍、PB 1.14倍。
A股银行:PE普遍5-6倍(华夏银行仅4倍),PB普遍0.4-0.7倍,不及欧美同行的50%。
若A股银行PB修复至平均0.85倍(历史中枢),市值潜在空间超30%;若向欧美1倍以上靠拢,空间更显著。
低估的核心原因
业务结构差异:欧美银行投行/财富管理收入占比高(如摩根大通超50%),而A股银行仍依赖息差(零售贷款占比45%);
风险溢价:我国A股市场对银行股中地产债务、息差收窄(当前净息差1.8%)的过度担忧压制估值;
资金偏好:A股公募基金低配银行(持仓占比3.2%,较基准低配达9.9个百分点),今后必定要增配银行股,而欧美长线资金占比更高。
三、估值修复的驱动因素:中期具备支撑
资产质量改善与转型突破
我国银行股的不良率连续6季度降至平均1.12%,拨备覆盖率升至平均205%,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财富管理(规模120万亿元)、科创金融等新业务提升非息收入占比(部分银行超35%)。
政策与资金面催化
货币政策宽松缓解息差压力,监管鼓励估值修复以补充资本;
公募基金低配银行近2000亿元潜在增量资金,且银行股纳入重要指数(如沪深300)将吸引被动配置。
个股分化逻辑,比如
长沙银行:深耕区域经济,PB 0.61x,PE5被列为“基本面最优的低估值标的”;
浙商银行:布局弱周期资产,PB 0.5x显著低于合理值。
四、结论:我国银行股短期承压不改低估本质,长期修复依赖转型兑现
显著低估:当前A股银行股无论绝对估值(PB/PE)还是股息率,均处于全球洼地,较欧美折价50%以上,安全边际充足。
短期压力:分红抛压、经济数据波动可能引发回调(如7月11日尾盘下跌),但高股息和增量资金有望托底。
长期空间: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且财富管理/科技转型兑现,PB有望修复至均值0.8-1倍,对应30%以上上涨空间。
核心建议:浙商银行、华夏银行、长沙银行等个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具备区域或转型alpha,修复弹性更大;但需跟踪息差收窄节奏及地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