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液态奶市场还在供需承压的迷雾中探寻复苏路径时,奶粉业务已悄然成为乳企财报中一抹亮眼的色彩。2025年8月底,随着伊利、蒙牛、澳优等乳业巨头半年报发布,奶粉行业呈现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态势。整体来看,奶粉业务出现明显回暖迹象,企业稳价策略成效初显,同时集体向“全家营养”方向转型的趋势愈发明确,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回暖
纵观2025年上半年乳企财报,奶粉业务的亮眼表现与液态奶的持续承压形成鲜明对比。
伊利8月28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对于今年上半年奶粉业务发展,伊利方面在8月29日上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随着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的提升和配方注册制的实施,近几年国内奶粉市场进一步整合,公司婴配粉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份额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未来公司会持续推出高品质配方和更多功能性新品,提升渠道数字化运营能力,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优势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伊利控股子公司澳优在今年上半年也收获亮眼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5.6%至38.8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4.1%至1.81亿元。此外,蒙牛虽仍以常温液态奶为核心,但奶粉业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75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353亿元小幅提升,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3.7%升至4.0%。
一众外资品牌也表现亮眼,新西兰乳业公司a2牛奶公司8月中旬公布的2025财年(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业绩显示,报告期内,营收同比增13.5%,再创新高至19.02亿新西兰元。《华夏时报》记者从a2牛奶公司方面了解到,尽管中国婴配粉市场整体下滑,公司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收入仍同比增长13.9%至13.02亿新西兰元,婴配粉增长12.4%;荷兰皇家菲仕兰同样受益于中国市场,上半年其专业营养品业务集团营收增长18.1%,营业利润激增61%,背后正是得益于美素佳儿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力。
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奶粉市场的回暖。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一方面,人口出生率逐步趋稳;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起,国内外企业积极实施控货控价策略,推动市场价格体系回稳,进而带动销售额回升。宋亮进一步表示,从品牌类型来看,外资品牌表现突出,其一般贸易渠道的线下业务及跨境购业务均实现良好增长,推动营收与利润均呈现较高增速,相比之下,内资企业虽然也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及外资品牌,内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外资品牌份额正在快速上升。
政策层面的“东风”更让市场充满期待。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在国家层面方案出台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浙江省等地区已出台育儿补贴制度。市场普遍预计,后续在国家补贴的带动下,更多地方政府有望出台更多补贴。
“婴幼儿奶粉作为生育的必需消费品,直接受到新生儿政策落地影响。生育补贴对奶粉乳业的直接利好,核心在于消费能力释放与需求基数扩容的双重驱动。生育率的潜在提高趋势不仅能扩大对奶粉乳品的刚性消费需求,家庭育儿成本得到部分释放后,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更可能向中高端产品升级。”东兴证券在7月底发布的研报中指出。
走出价格战之后
中国婴配粉市场虽保有千亿级体量,但近年间受新生儿数量下滑影响,行业增长持续承压。
尤其是在2023年,婴配粉行业身处“寒冬”,当年2月22日,婴配粉新国标正式实施,新旧国标切换带来的库存清理需求,与市场需求疲软形成叠加,将价格战推向顶峰。
转机始于2024年,行业下行趋势开始出现缓和迹象:一是我国新生人口数量去年出现上涨,需求端压力有所减轻;二是婴配粉新旧国标切换工作全部完成,行业产品吨价逐步回升,为市场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宋亮也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这一轮回暖,实施控货控价策略的婴儿奶粉企业普遍实现营收及利润增长,而采取破价策略的企业则多面临经营困境。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奶粉行业正在用“加减法”寻找新出路:既有企业间的资源重组,也有业务赛道的拓宽,呈现出多元化的突围路径。
8月中旬,a2牛奶公司宣布以约2.82亿新西兰元收购蒙牛旗下雅士利新西兰乳品有限公司。收购的主要标的是一家位于新西兰Pokeno的一体化营养产品制造工厂,该工厂已获批两个新国标中标配方奶粉注册。记者从a2牛奶公司方面获悉,收购完成后,a2牛奶公司计划在新的Pokeno工厂推出一个为期多年的投资计划,拟投资约1亿新西兰元,以提升产能。
这笔交易背后,反映了中外乳企不同的战略考量。对蒙牛而言,这笔交易是其产能优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宋亮分析认为,目前蒙牛的核心产能集中于常温液态奶,通过出售固定资产回笼资金,可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产能优化策略具有积极意义。他指出,包括蒙牛、伊利在内的头部乳企普遍面临固定资产过重的压力,去产能有助于提升资产效率。
“对a2公司而言,此次收购满足了其产能扩张需求,未来a2计划新增婴儿奶粉配方并打造全家营养产品线,需进一步扩大产能。”在宋亮看来,鉴于当前国内奶粉产能利用率不足,有意进入婴儿奶粉领域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收购现有工厂而非自建,以高效利用现有产能。
另一方面,行业集体向“全家营养”方向转型的趋势愈发明确。乳企不再局限于婴幼儿奶粉单一赛道,而是拓展至成人奶粉、儿童营养粉、中老年配方粉等多品类,通过覆盖全年龄段营养需求,打破婴配粉“量”的增长限制。以澳优为例,今年上半年,澳优营养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0%,并成功拓展至海外市场。此外,a2牛奶公司数据显示,2025财年其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全家营养产品的收入增长33.1%。
从液态奶承压到奶粉回暖,乳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调整。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奶粉市场的回暖或许只是开始。但对企业而言,如何在价值竞争中保持创新力,在全家营养赛道中找到差异化优势,仍需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