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7月,在海拔2000米的江布拉克草原上,被誉为“绿洲粮仓”的新疆奇台县迎来大麦收割的季节。这里位于北纬45°黄金种植带,是“汾酒大麦1号”制种基地所在地,也是汾酒品质酿造最新开辟的“第一车间”。
绿色原粮基地是汾酒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的起点,肩负着汾酒生产用粮安全的重要使命。作为清香型制曲的关键原料,大麦可以提供良好的麦香味和清香味。在制曲过程中,大麦酶系发达、淀粉含量适中,适合固态发酵所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促进发酵过程。
在业内看来,此次汾酒“第一车间”选定有“麦乡”之称的新疆奇台县,体现了汾酒在全国优质种植区推进原粮基地建设的战略布局,汾酒“酿好酒、储好酒、售美酒”的高质量发展路线不断延续。
汾酒“第一车间”落地新疆
新疆奇台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耕作历史长达4000多年。据记载,奇台县自汉代以来就享有塞外“北部粮仓”之美誉,目前全县有耕地220万亩,是国家认证的“大麦之乡”。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介绍,奇台位于天山北麓,属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性气候,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全年约160天无霜期,加上雪水浇灌、土壤肥沃,为麦类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质条件。这也是吸引汾酒不远千里来此建立原粮基地的原因。
自2009年起,汾酒就在业内率先将原粮基地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持续强化“第一车间”布局。多年来,汾酒以北纬36°到45°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为基准,建设了适合高粱、大麦、豌豆生产的原粮基地,总规模达到140万亩以上,形成“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的原粮基地种植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汾酒千里种粮、运粮,构建起“种、酿、藏”全产业链绿色品质体系。
由汾酒集团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认证的汾酒大麦制种基地——新疆奇台试验站落脚于此,引起当地农户、科研及产业链的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表示,汾酒集团此次选定在新疆奇台县种植“汾酒大麦1号”,并以规模稳定的订单模式收购,当地十分欢迎,并认为此举是对大麦科研育种的有力支持,对全链条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相比,大麦抗旱、耐逆性强,不与主粮争地,广泛应用于白酒、啤酒和威士忌的酿造中,被视为“世界第一酒粮”。在以汾酒为代表的酿造企业支持下,奇台县希望打造一个从优选品种、优良原料到优质产品、优秀品牌的完整路径。郭刚刚对此表示,“像新疆这么好的产区,产出这么好的大麦,我们希望凸显出它的品质优势,赋能汾酒品牌及酿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酿造专用“汾酒大麦1号”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向莉介绍,新疆奇台试验站主要开展大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今年,站点引进刚被定名为“汾酒大麦1号”的优质制曲专用品种在奇台试种,田间表现非常好,即使经历极端的大风大雨天气,表现也可圈可点,希望能在奇台旱地大面积种植推广。
奇台县制种基地里种植的“汾酒大麦1号”是汾酒专用制曲大麦,也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经汾酒集团测试认定,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的专用新品种,不仅亩产高、抗逆性强,核心指标更精准契合优质白酒酿造需求,为后续制曲糖化及发酵过程奠定了优质原料基础。
眼下,“汾酒大麦1号”已到收割季节。郭刚刚手捻麦穗评估,今年奇台县的“汾酒大麦1号”籽粒饱满度、色泽等感官品质都过关,产量也不错。
为何要培育专用大麦?郭刚刚指出,农业生产中,种子是“芯片”,良种能保障粮食生产效率,让单位面积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深度参与种源创新
在中国白酒行业,由企业为主体对原料农作物种子进行标准化命名并投入定向培育验证的例子并不多见。据了解,“汾酒大麦1号”是企业深度参与种源创新的案例,是一种新的育种方向,也是对科研团队和种植农户的双向激励。
丰产不丰收、价格波动大等,是农业产业长久以来面临的难题。郭刚刚认为,汾酒模式为破解农业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即龙头企业牵头,以订单的方式组织生产,让生产者有稳定的价格预期,提高种植积极性。
奇台县种植户李俊山首次为汾酒种植1300亩大麦。“大麦耐旱耐瘠薄,只要价格稳定,大家就愿意种。人家给了定金,这就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李俊山说,“种子质量好,播种也顺利,天气也好,预期收成应该挺好,更多乡亲一起种,让大家都挣钱。”
今年是汾酒打造“第一车间”酒类品质IP活动的第五个年头,新疆产区的落子,使汾酒优质原粮基地版图更加完善,为消费者喝到“最干净,最卫生”的汾酒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汾酒表示,从“第一车间”的种业试验到促进区域种植产业发展,一条围绕汾酒品质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链已经形成。未来,汾酒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汾酒带来优质原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