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浓香文酿团队
盛夏的烈日,与酒桌上推杯换盏的氛围同样灼热。当你随意推开一扇宴席大门向餐桌细看,很大概率会看到碰撞交汇的白酒是“3”开头的酒度。
这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在华北地区堪称“日常”。
具体来看,在华东、华北等核心酒类消费市场,低度白酒逐渐渗透至高端宴席和商务场景。
全国范围内低度白酒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25%以上,部分区域市场如河北、山东等地,38度国窖1573等低度产品占比甚至超过50%。
这些数据指向了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低度酒风潮。
今年6月27日,在泸州老窖年度股东大会现场,董事长刘淼宣布“28度国窖1573已研发完成,将适时投放市场”。泸州老窖已将白酒度数拓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即将迎来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8度”国窖1573。
不仅如此,五粮液、水井坊、酒鬼酒等头部酒企也正在集体涌入低度赛道,一场白酒年轻化的味觉革命正在上演。
技术突破与品质坚守在这长达半世纪的探索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低度白酒又能否成为征服“老酒友”、年轻人和国际市场的终极答案?

2025年的白酒市场,正轰轰烈烈地经历一场低度酒的革命。
数据显示,中国低度白酒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约2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7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7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

这一增速远超白酒行业整体水平。不难看出,消费主力、新消费群体以及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迁都是推动这“最好的时代”的动因。
实际上,低度化浪潮并非简单的口味妥协,而是消费主权觉醒与健康理念升级共同驱动的结构性变迁。
首先,中国酒业协会《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年轻人群的“代际迁移”与“消费主权觉醒”正在改写行业规则。需求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
其次,健康饮酒理念深入人心,低度酒天然带有“适量饮酒”的健康标签,契合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于是,“低度化、利口化”成为产品创新的核心方向。
为了验证这一判断,在低度酒发展十分兴盛的河北市场,我们随机走入了石家庄一些热闹的市场,并和数十位“酒友”聊了天。
他们或处于对白酒的探索阶段,或有着30年甚至40年的“酒龄”,但在高度和低度白酒的抉择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将低度认为是未来的主要趋势。
一位年逾60的38度国窖1573爱好者侃侃而谈,因为他曾目睹了河北低度酒从“0”到“1”的巨大起步。

“2005年左右,随着产品铺货,石家庄人开始爱喝38度的国窖了,慢慢的,宴会上、酒桌上都有了它的身影。”
在河北,我们时常听到38度国窖1573被称为“小甜水”“怂人乐”。如此快乐、轻松的“爱称”,可见其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
聊天时他时常向我们举杯,甚至有时一口喝尽分酒器中的酒,这种气宇轩昂的饮酒气势,或许是他们选择低度酒的原因之一。
在这片燕赵大地上,自古酒肆里就是烈酒配侠士,端起粗瓷大碗,不论文武,先饮尽三盏。这其中既有荆轲辞易水时,烈酒入喉的孤勇;也有邯郸侠士聚义时,杯盏相碰的铿锵。“尚饮之风”盛行至今,“慷慨任侠”“大口喝酒”等仍是“侠义”与气节最好的代名词。
低度白酒醉得慢,给了“酒友”豪饮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对新入白酒的酒友更加友好。
如今河北人喝低度酒成了风尚,酒桌上不再比谁喝得多,但碰杯时的“肝胆相照”,仍然掷地有声。用烈酒浇出来的侠义,现在化成了低度酒里的实在——不拼酒量,情义照样浓得化不开。。
更多消费者则评价:“相比于市场上的其他低度白酒,低度国窖1573浓香正宗,风味饱满,回味悠长,饮后舒适。让我们获得了风味与健康‘既要’‘还要’的快乐。”
当然,河北市场只是一个缩影。在上一年的泸州老窖股东大会中,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锋表示:“38度国窖1573的飞速发展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在一项统计中,38度国窖1573以100亿的单品销售收入,相比其它低度名酒销售,可谓无出其右,在同档次的品牌竞争中,更是。
与此同时,五粮液、洋河、汾酒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入局,推出29度、33.8度等新品。数据也是更直观的揭示:美团闪购618首日战报显示,低度酒成交额同比暴涨8倍,其中18-35岁年轻群体贡献超六成销量。

“年轻人不是不饮酒,而是饮酒需求发生了变化。”泸州老窖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如此剖析:“85后、90后及年轻女性已成为最具潜力的酒类消费人群,他们更青睐小型聚会、下班小酌等轻社交场景。”
某酒企在调研中发现,在20-35岁的年轻人中,只有19%喜欢白酒,远低于啤酒(52%)和洋酒果酒(29%),60%以上年轻消费群体偏好低度酒。
是的,消费多元化也正是低度酒需求急剧增大的原因之一。
在年轻群体主导的新兴场景中,低度酒占据优势。例如,露营野餐、音乐节微醺、女性小酌等场景成为低度酒的重要消费场景。
如泸州老窖的创新场景国窖1573冰·JOYS BAR便是将“白酒冰饮”与“live音乐会”跨界融合,呈现了一场集味觉、听觉、视觉于一体的夏日派对;“街球霸王”系列赛事也让泸州老窖百调中包含果酒、气泡酒在内的多款产品惊艳四座。

早些年的低度创新处于“网红混战”层面,集中出现在新果饮、气泡酒等品类。过去三年,超50家网红低度酒品牌因代工品控问题黯然退场。
历经市场淘洗和沉淀后,传统“巨头”酒企的加入,会为低度酒的发展带来更为稳定的方向。
同样以河北市场的消费者调研为例,一位本偏爱高度白酒的酒友谈及,有时睡前自己都会喝上两杯低度国窖1573,并表示:“正是因为我喝酒,所以了解好酒。国窖1573,风味和质量是绝对有保障的,是我的身体和舌头替我做出了选择。”

这也将成为万万名消费者的共识——以泸州老窖为代表,这些具备强技术实力的酒业巨头,正在为低度酒市场筑起越来越高的护城河。

酒度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直观地展现着人类的智慧。
在中国酒文化的长河中,低度酒曾占据重要地位。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背后是古代酒度低带来的魅力;“三碗不过岗”的传奇,亦源于酒度的温和。
伴随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从低度逐步向高度的升级。特别是蒸馏技术的出现和完善,中国酒度从“低”到“高”的转变成为现实。

而从高度向低度技术的突破,实则上演的是一场场“风味保卫战”。
近年来,“微醺经济”的市场需求让低度酒重归大众视野,这一转变的背后,其实更考验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白酒行业对降度技术始终的不懈探索,其中泸州老窖的突破尤为关键。
新中国建立初期,高度酒曾是行业主流,个别品牌甚至有超过70度的产品明显高于40度~43度的国际水平。
1951年《专卖事业教材》明确规定,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售商售酒为60度,不得降低。

由于酒度高,酒体浓烈,一口下肚腹中如升起烈火,民间又将白酒称为“烧刀子”。
江南大学范文来教授的研究显示,我国大曲及麸曲白酒早期酒度多在65%vol左右。彼时,“高度”被视为品质的硬性标准。
转折始于国家战略需求。建国后,为节约粮食、促进出口,国家开始倡导白酒降度。
1964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汾酒试点”,尝试将68%vol至71%vol的原酒通过加浆(加水)降至65%vol1%vol。

这是白酒降度的首次系统性尝试,却因酒体出现白色絮状沉淀宣告失败。
失败并未阻挡探索的脚步,却暴露了降度的深层难题——这种絮状物究竟是什么?
已故白酒专家沈怡方曾在1979年的文章中多有探讨:高度白酒降度产生的白色絮状沉淀,主要是高沸点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溶于醇,但不溶于水。

所以当高度白酒加水或处于低温状态下,其溶解度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白色絮状沉淀产生,令酒体浑浊。更会打破酒体风味结构,稀释呈香呈味物质,造成风味寡淡。
同时,降度后的白酒在储存中会发生酯水解,总酸上升、总酯下降,导致香气不足、酒体单薄。
浑浊、寡淡、水解——这三道“门槛”,成为低度白酒发展的巨大阻碍。
在降度技术的探索中,行业曾出现两种路径。20世纪70年代,河南张弓酒厂以冷冻过滤法突破了浑浊难题:将酒液在-10℃以下冷冻,再通过过滤棉除去沉淀。但这种方法会同时滤除部分呈香物质,难以解决风味寡淡问题。
张弓酒厂为保证低度白酒风味也做了诸多研究,解决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提高基础酒质量,二是精心勾调。
与此同时,泸州老窖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吸附过滤”。其核心是利用吸附剂的选择性物理吸附能力,精准拦截易导致浑浊的物质,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呈香呈味成分。

泸州老窖对吸附过滤技术的研究,时间跨度超过20年。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科研人员通过反复试验,逐步掌握了不同吸附剂的吸附规律,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降度工艺。
这不仅解决了酒体浑浊问题,更通过对风味物质的精准保留,缓解了降度后的寡淡感。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泸州老窖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同步举办了多期酿酒科技培训班,向全国输送酿酒骨干。
1989年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低度酒参选数量由上届的8个猛增到128个,评出的17种国家名酒中,有15种包含了降度及低度白酒。泸州老窖38%vol特曲赫然在列。

这种技术共享的举措,为低度白酒的后续发展夯实了行业基础,也让“高低度并行”的战略从企业实践升级为行业共识。
泸州老窖低度酒之所以能持续成功,根源在于其对原酒品质的极致追求。
正如中国酿酒大师、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2代传承人张宿义所言:“低度酒是原酒质量的试金石,能做好低度白酒的企业,都是对自己品质实力有底气的。”
原酒品质的核心支撑,来自于泸州老窖持续酿造450余的“窖池密码”。数百年间,老窖池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优势菌群。泸州老窖曾针对不同窖龄的窖泥微生物做过研究,老窖池的菌群总数是新窖池的3.1倍,是中龄窖的2.6倍。

正是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赋予了泸州老窖酒体窖香、粮香、陈香等多层次风味。同时,泸州老窖对基酒的选择极为严苛。在“分段摘酒、优中选优”的基础上,坚持在“天然藏酒洞”中用漫长时光来雕琢风味。使基酒在过滤掉一些醇溶性香味物质之后,仍然保持浓郁的酒香和足够的风味。
而到勾调环节,则毫不吝啬“液体黄金”调味酒和年份酒的使用,以其独特的匠心,用舌尖严控品质,让酒体风味更加醇厚、立体,做到“降度不降味”“低度不低质”,充分为实现“低而不淡”的口感筑牢基础。
从泸州老窖的“降度史”中可以看出,低度化绝非简单降度,而是一场风味保卫战。泸州老窖的战略举措,其实也正是在重构大众对低度酒的价值认知——低度并不是低价和低质。严格意义上讲,真正的优质低度酒,意味着企业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而顶尖的低度酒恰恰是原酒品质与勾调技艺最严苛的试炼。
这场争夺未来“消费主力”的战争,才刚刚进入高潮。

当度数下探至28度乃至更低,白酒突破的不仅是物理阈值,更是消费场景与人群认知的边界。

毋庸置疑的是,市场需要年轻化、健康化。低度则是契合这一市场趋势的举措之一。
传统低度如38、42、43度的发展已然佐证了这一观点。而28度国窖1573的核心逻辑更精准地捕捉了消费趋势。
数据显示,Z世代在白酒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口感更柔和、饮用门槛低的低度酒。28度国窖1573的诞生,将进一步降低饮用难度,吸引年轻群体尝试。
而在整个市场健康饮酒趋势下,28度或许将更符合“适量饮酒”的理念。
如今,传统白酒的消费话题离不开“年轻人”的话语。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以往的表达中,品牌大多强调自己的历史、工艺、传承和品质,但泸州老窖从许多年前便开始打破“舒适圈”,向外耕耘,这也是泸州老窖频频跨界出圈的底层逻辑。
纵观泸州老窖的跨界案例,体育、音乐、话剧、甚至奶茶,在频频登上热搜的同时,也潜移默化间“种草”了一大波年轻受众。即使年轻人未必真的“直接”消费过泸州老窖,但一定听过它、见过它、接触过它。

消费者会变,而品牌是永恒的,主动培养下一代消费者,抢夺未来消费“话语权”的品牌,才能基业长青。
但在刘淼看来,这步棋背后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酒水订单“30分钟达”的服务覆盖露营、独酌等碎片化场景。即时零售的爆发式增长,让“即买即喝”成为新潮流。

即使是偏爱高度白酒的酒友们也表示,其实酒度并不是最重要的,风味本身才是硬实力和真道理。先质量后品牌,守正创新酿好酒,这才是泸州老窖一贯的品质精神。
期待低度白酒,在渠道的加成下,能成为年轻人聚会或独酌的首要选择。
当然,低度的创造只是开始,如何走向市场并“如鱼得水”,泸州老窖也对市场进行了深度剖析,展现了头部品牌的商业智慧。
林锋曾表示,“经销商和终端才是代表厂家沟通消费者的媒介。”他认为即时零售和电商都只是渠道入口,其消费者并非额外创造。所以“行业应倡导基于渠道成本进行不同定价。”
为此,泸州老窖正在制定《经销商和终端战略共赢计划》,同时宣布未来五年要将终端网点从50万扩张至400万家。
这些多方共赢的战略背后,是对市场分化的精准把握。
“白酒行业已摆脱产能扩张模式,正加快向品质提升、品牌影响转型。”
地理优势、老窖资源、科创投入、历史文化、品牌积淀,这些“硬实力”护航着泸州老窖在高端低度酒市场中“乘风破浪”。

高度好酒高而不烈,低度好酒低而不淡。在泸州老窖的战略蓝图中,降度绝不是对高度酒的“抛弃”,而是在新消费时代,多元存在,兼容并包,这源于企业对自身酿酒技术实力的充分自信,以及对新兴消费群体的“拥抱”与“适应”。
正如河北地区的消费者代表所言:“我们不是爱喝某一个度数的酒,我们只是爱喝好酒。品类、酒度、口味都可以进化,我们会在好酒中做出选择”。
行业对低度的不断探索,和泸州老窖在低度领域的不断突破,推动着更多、更好“选择”的诞生,也正在引领一个多品类、多酒度、高质量、高品质的“好酒时代”到来。
从“高度崇拜”到“适度美学”,中国白酒正在完成一场关乎未来话语权的味觉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