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一艘装载数万吨PTA的货轮正从中国港口驶向欧洲。船还未靠岸,货物价格就已在郑商所期货盘面上完成锁定——这是厦门国贸石化总经理刘德伟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2025年2月,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厦门国贸石化与欧洲买家谈判中的4万吨PTA订单顿时陷入僵局。买家以中国商品将受冲击为由,认为上游原料PTA价格将会下跌,要求每吨降价50美元。
“若谈判僵持,备货和装船计划可能会延误,我们最终说服客户,采用PTA2505合约基差点价方式交易,既让买家拿到理想价格,又保障了我们合理的利润空间。”刘德伟回忆道。
在跨境贸易的浪潮中,厦门建发同样借助郑州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东风,在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中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径。
厦门建发将套期保值与基差贸易结合运用。该公司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期货管理部总经理刘涛与期货日报记者分享了他们在跨境贸易中利用郑州菜粕期货的故事。2025年4月初,厦门建发按年度采购计划,向外商采购澳大利亚菜粕3000吨,单价为350美元/吨。在确立“一口价”合同意向的当天,他们就完成了汇率锁定,同时厦门建发在郑商所菜粕期货RM2509合约上建立空头头寸,整体建仓基差在-150元/吨。
然而,持仓期间变化不断。菜粕现货价格经历了冲顶、回落的波动行情。“这给我们的现货销售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若没有期货工具的保驾护航,后果不堪设想。”刘涛坦言。
“2025年6月外商发货到港后,我们跟下游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全部采用基差定价,最终平均销售基差在-130元/吨。凭借期货套期保值和基差定价的‘组合拳’,我们规避了单边市场120元/吨的亏损,避免了敞口价值的急跌风险。”刘涛表示,正是郑州期货市场提供的风险管理工具,才让他们在复杂的跨境贸易过程中有了底气。“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只要用好期货工具,企业就能把风险装进‘笼子’,在贸易谈判和业务运营中掌握更多主动权。”他说。
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一口价”模式,期货点价将“价格确定”与“交易签约”分离,买方可择机点价降低成本,卖方通过套期保值锁定利润,“单边行情下,这种模式能让买卖双方都避免‘赌行情’的风险”。
在跨境贸易中,企业运用的期货工具远不止基差贸易一种,物产中大化工集团便是利用期权工具成功化解了黑海运价危机。
2023年,物产中大化工集团的乌克兰葵粕进口业务遭遇“黑天鹅”危机。海运中断风险较大,若按传统模式买入乌克兰葵粕并通过郑商所菜粕期货套期保值,一旦卖方无法交货而国内菜粕期货价格上升,集团套期保值头寸将面临巨额亏损。
“我们在签订采购合同的同时,买入郑商所菜粕看跌期权。”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农产品交易部经理夏秋子解释,这一操作相当于为跨境贸易上了“双保险”:若海运正常,可通过期货套保锁定成本;若交易终止,看跌期权能对冲期货价格上涨的风险。最终,该笔业务因运费大涨被迫终止,而同期国内菜粕价格上涨,看跌期权的行权收益为公司挽回了损失。
此外,物产中大化工集团还利用郑商所花生期货解除了非洲花生采购危机。2022年2月,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向塞内加尔供应商采购1万吨花生,约定3月装船。然而,彼时国内花生现货价格下跌,同期花生期货价格也因丰产预期下降,若高价采购,集团将亏损500万元。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在签订采购合同的同时,在郑商所卖出花生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对冲转售前的存货贬值风险。
在另一笔与塞内加尔的花生贸易中,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创新运用“含权贸易”模式:作为买方,物产中大化工集团买入郑商所花生看涨期权锁定最高采购价;作为卖方,塞内加尔花生出口企业卖出郑商所花生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这既化解了我们对价格上涨的担忧,又为卖方提供了价格托底保障,资金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让中国期货市场的标准与模式输出到非洲,推动重构全球花生贸易规则。”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国际二部经理张明杰说。
“我们运用郑商所的菜油、菜粕、花生等农产品期货合约,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控风险、稳方向,获益颇多。”刘涛表示,郑商所期货品种交易活跃,交易时间覆盖全天多数时间段,“郑州价格”凝聚了各方对未来供需的判断。采取以此价格为基础的基差定价模式,极大提升了企业在跨境农产品贸易中的风险管控能力,并通过基差交易延伸服务,增强了客户黏性与市场竞争力。
从厦门国贸的PTA订单到厦门建发的菜粕贸易,这些鲜活的案例体现了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深远意义:它既是跨境贸易的 “稳定器”,能抵御价格波动风险,又是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助力“中国价格”在全球产业链“唱”得更响亮,为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