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披露《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示》文件,其中就包含锦江酒店(600754.SH)赴香港上市备案的反馈意见。
锦江酒店早在今年6月末就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独家保荐人为东方证券国际。若顺利完成上市,锦江酒店将成为国内首家“A+H”股上市的酒店企业,标志着其跨境资本运作的一大步。
自1997年锦江之星上海锦江乐园店开业以来,锦江酒店便凭借其创新的经济型酒店模式,占据了中国酒店业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锦江酒店如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酒店集团,旗下品牌多元,酒店数量突破万家,客房总数超过百万间。
然而,面对启动的香港上市计划,酒管企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赴港IPO,锦江酒店的动作看似充满赌注,引入资本,既是抢占先机,也是应对风险。”
在他看来,此举的核心在于通过引入外部资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杠杆率,偿还存量债务,从而为后续发展腾挪出更大空间。
赴港IPO进程中的监管信号
近年来,随着香港市场回暖,A股上市公司寻求赴港发行H股已成趋势。包括赤峰黄金、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在内的多家行业龙头陆续完成“A+H”双重上市,香港市场因其融资效率和资本流动性优势,成为企业跨境上市的重要目的地。
相较于A股市场再融资流程的审批周期较长、流程不确定,港股通常能在6至8个月内完成上市,有着更为集中的流程节奏和可预期性。
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承压、资本获取趋紧的背景下,港股对不少企业而言,已不再只是国际化路径,更是现实中的融资通道。
自2023年起,A股公司赴港上市正式转为备案制管理,取消了证监会事前核准环节,但监管并未放松,而是转向更为聚焦的事中和事后审核。
根据《境外发行上市试行办法》,证监会将重点核查企业是否触及“不得境外发行”的红线,范围包括危害国家安全、重大违法行为、重大产权纠纷等。
这也正是监管机构为何要求锦江酒店披露子公司是否存在限制情形、股权结构中是否含有国有成分及其实际控制安排的核心原因。
据从事海外上市业务的行业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对企业赴港上市整体持“绿灯”态度。而赴美上市仍受制于中美关系等变量,基本被认为处于“红灯”状态,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面临备案搁置。
不过,“备案制”并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而是监管逻辑的转变。企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备案,仍取决于材料准备的充分性、企业业务本身的敏感性,以及监管反馈的频率和复杂程度。
上述人士指出,备案周期差异显著,短则1个月出头,长则可能超过一年。尤其对于涉及数据密集型业务、高科技行业、国家安全领域或采用VIE架构的公司,备案审查可能更加严苛,过程也更复杂。
“这些企业往往需要补充额外的披露材料,说明数据处理与跨境传输合规安排,甚至需要法律意见支持,以确保不损害国家利益与信息安全。”该人士表示。
从本次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书中,就存在对锦江酒店数据安全的询问。
反馈书内容显示,证监会要求锦江酒店进一步说明其子公司是否存在不得境外发行上市的情形,核查发行人股本中国有股份情况,并详细说明其开发运营的产品涉及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向第三方提供信息、信息数据跨境流动的情形,以及上市前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的安排或措施。
同时,该司需明确烟草零售许可、增值电信业务是否符合外资准入政策,及是否涉及外资禁止或限制准入领域。此外,证监会还要求锦江酒店提供募集资金投向符合境外投资规定的依据。
锦江酒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证监会针对锦江酒店赴港IPO所提出的反馈意见,完全属于常规审查范围,并不体现某种政策新导向,也并非对企业赴港上市释放更严格的监管信号。
企业于回复函中表示:“从目前进展来看,这些监管反馈不会影响公司赴港上市的进程。”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持相同看法,从目前披露内容来看,证监会的问询尚属常规流程,并非特别加码。
“影响上市节奏的关键,不在问询本身,而在于数据跨境边界的处理、VATS及烟草牌照的穿透式合规问题,以及国有股份与实际控制权的清晰披露。只要这些问题阐释到位,不会构成重大障碍。”黄立冲指出。
而为何选择在此时登陆港交所,锦江酒店认为,当前也正处于香港资本市场恒生指数回升,流动性和估值恢复市场水平的有利窗口,公司把握政策与市场机遇,推进国际资本市场布局,将有利于支持国际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锦江酒店本次赴港IPO,背后也折射出内外部经营压力的多重叠加。当前,该公司旗下开业及签约门店已突破3.15万家,是“全球门店数量第一”的酒店集团。至今年中期,其整体市值却不到华住的三分之一,净利润也仅为国际酒店头部万豪的四分之一。
根据其提交的招股书,锦江酒店将此次H股募集的资金用于偿还高息贷款,并计划加码东南亚市场,以强化其全球化战略。
“内地企业赴港二次上市,香港汇聚全球资金与离岸货币,南向资金抬升交易深度,叠加二次上市与再融资通道,便于为海外产能与渠道建‘外币池’,实现资本市场价值提升,选择与自身阶段匹配的通道。”黄立冲说道。
在他看来,港股更适合具有出海业务诉求的企业,而非局限于本土经营者。
锦江酒店则认为,此时进军港交所系一种兼顾长期价值与风险抵御能力的投资策略,既保障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为海外业务长期盈利筑牢根基。
粮草未动,兵马先行
在锦江酒店的赴港IPO尚未正式落地之际,东南亚市场的拓展路径已经悄然启动。8月27日,锦江酒店(中国区)与马来西亚本土酒管集团RIYAZ举行了战略合作发布会,宣布与RJJ Hotels签署管理许可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未来五年内,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合力拓展超过180个酒店项目。
此举标志着锦江酒店再次加码国际化布局,尤其是东南亚市场的战略重心。正如黄立冲所言:“中资酒店‘进军东南亚市场’的趋势,既是供给过剩与外部需求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表明这一趋势在未来将加速发展。”
他认为,在中国酒店业长期面临市场饱和与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东南亚这一新兴市场成为许多中国酒店集团的理想目标。
锦江酒店向记者透露,公司将以“轻资产进入+扎根当地”的模式,在东南亚构建起开发、筹建、运营一体化的自循环管理机制。
“目前,已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核心市场部署外派管理团队。锦江酒店(中国区)此番出海,并非简单的品牌输出,而是有长远布局地推动‘酒管+品牌+供应链+平台’协同出海,是其影响力辐射海外的重要一步。”企业在接受采访中如是说道。
根据其财报数据,锦江酒店近年来增长遇到了显著瓶颈。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双重下滑。
2022年和2023年,锦江酒店的业绩呈现回弹态势,营业收入从113.1亿元增至146.5亿元,其归母净利润更从1.26亿元升至10.02亿元,至2024年增速放缓,降至9.11亿元。
至今年中期财报时,实现营业收入65.26亿元,同比下降5.31%;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6.27%。
再看RevPAR(平均客房收入)作为酒店经营的“风向标”,这一关键运营指标也出现全线滑坡。
2025年上半年,锦江酒店境内酒店的RevPAR均同比下降。其中,期内该司全服务型酒店和有限服务型酒店的RevPAR分别下降了10.23%和5.1%,业务增长动能已遭遇瓶颈,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与此同时,锦江酒店的海外业务并未能带来预期的盈利回报。2015年,该公司以12.88亿欧元收购了法国卢浮酒店集团,迅速将自己推向了全球市场的前沿。
然而,随着海外扩张的推进,锦江酒店的海外业务却连续亏损。据IPO招股书显示,2020至2024年期间,锦江酒店的海外业务分别录得亏损1.06亿欧元、5811万欧元、2632万欧元、5350万欧元、5689万欧元,五年累计实现亏损超3亿欧元。
到中期报告末,锦江酒店的海外业务再录得4515万欧元的亏损,比上年同期增加亏损2,168万欧元。
面对这些困境,锦江酒店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市场,并以轻资产模式寻求突破。
黄立冲进一步解释:“东南亚市场人口年轻,商务活动回暖,这为中端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管理能力和标准化输出不再是瓶颈,关键在于签约质量、业主资金和当地审批效率。”
在他看来,根据锦江酒店与RIYAZ/RJJ达成的战略合作,未来五年内,双方将通过“管理许可+转签改造”的方式,以降低资本支出、加快扩张速度。
“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资金负担,还能够利用本地伙伴的优势,提升市场渗透率,并降低试错成本。”他续称。
黄立冲认为,这种模式在印尼和越南等市场尤其适用,因为这些市场的RevPAR呈现上涨趋势,ADR(平均日房价)和入住率都在双向增长。
虽然锦江酒店在过去的扩张过程中面临不小的财务压力,但其在东南亚的战略调整似乎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
黄立冲提及:“随着全球需求修复和市场结构的分化,豪华酒店市场仍由国际酒店巨头主导,而增量市场更可能出现在中端和经济型酒店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锦江酒店通过轻资产模式和本地化合作,或为其国际业务带来新的突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