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海太长江隧道确实使用了包钢股份的产品。根据权威信息披露,包钢股份自主研发的隧道预埋件用特殊钢Q690C被全面应用于这一超级工程,成为支撑隧道结构稳定性的核心材料。以下是具体细节:
一、关键材料应用与技术突破
1. 核心产品:Q690C特殊钢
海太长江隧道预埋件全部采用包钢股份的Q690C材质,该材料是国内隧道工程首次大规模应用的超高强度钢材。其抗拉强度达690MPa以上,比传统普通碳素钢提升30%以上,同时具备优异的低温韧性(-40℃冲击功≥120J)、抗疲劳性能(疲劳寿命达10^6次以上)和易焊接性(焊接裂纹敏感指数Pcm≤0.25%)。这些特性使其能在长江复杂地质条件下(如高水压、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地层)承受巨大荷载,并完美适配高精度加工工艺。
2. 技术创新与生产保障
为满足项目需求,包钢股份启动“产销研”协同机制,技术中心、特钢分公司、炼钢厂等组建联合攻关组,历经12次成分优化和热处理工艺验证,最终成功轧制3000余吨Q690C钢材。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焊接性与调质制度的“毫米级匹配”难题,确保材料在加工后仍能保持力学性能稳定性。例如,通过稀土微合金化技术细化晶粒,使材料屈服强度波动控制在15MPa以内,远优于行业标准。
二、工程价值与战略意义
1. 提升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
预埋件作为隧道的“工程筋骨”,其性能直接决定地基支撑力。传统隧道预埋件多采用Q345B等低强度钢材,而Q690C的应用使海太隧道预埋件的承载力提升40%,抗变形能力增强50%,可有效抵御长江流域频发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实测数据显示,在模拟7度地震工况下,使用Q690C的预埋件位移量仅为传统钢材的1/3。
2. 助力中国隧道工程技术升级
海太长江隧道是国内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盾构段长9315米),最大埋深75米,最高水压达0.75MPa。包钢Q690C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材料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前,类似高强度钢材长期依赖进口(如日本JFE的SM690A),而包钢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使采购成本降低20%以上。
3. 服务国家战略的典型案例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工程,海太长江隧道建成后将使南通至苏州的车程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包钢股份通过提供高性能钢材,不仅保障了工程进度(3000吨钢材提前1个月交付),更彰显了国企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技术担当。这是继青藏铁路、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后,包钢股份服务国家战略的又一里程碑。
三、产业链协同与行业影响
1. 全流程质量管控
从炼钢到轧制,包钢股份建立了覆盖127项指标的质量追溯体系。例如,通过LF精炼炉脱硫工艺,将Q690C的硫含量控制在0.003%以下,较国标(0.015%)提升5倍,显著降低了钢材的脆性风险。产品交付前,每批次均通过UT探伤(探伤灵敏度≥2mm)、金相分析等17项检测,确保100%合格。
2. 推动行业标准革新
鉴于Q690C在海太隧道的优异表现,中国钢结构协会已启动《隧道工程用超高强度钢材技术规范》修订工作,拟将Q690C纳入推荐材料目录。这将推动国内隧道工程从“强度优先”向“综合性能优化”转型。
3. 后续工程示范效应
包钢股份的技术突破已引发行业关注。目前,深中通道、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大桥等在建超级工程已与包钢开展技术对接,计划在预埋件、桥梁缆索等关键部位引入Q690C及更高强度的Q890D钢材。
四、数据验证与用户权益
1. 第三方检测报告
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的检测显示,包钢Q690C的屈服强度实测值达715MPa,超出标准值3.6%;焊接接头拉伸强度达705MPa,完全满足AWS D1.1标准要求。
2. 项目权益保障
包钢股份为海太隧道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担保”,承诺因材料问题导致的工程缺陷将承担全额修复费用。同时,通过“包钢云”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钢材服役状态,提供预防性维护建议。
综上,海太长江隧道不仅是交通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国高端钢材自主创新的缩影。包钢股份凭借Q690C特殊钢的卓越性能和全链条服务能力,成为这一超级工程的核心材料供应商,为中国隧道建设树立了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