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硝烟四起的“价格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部门与组织相继发声,力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助力汽车行业稳健前行,抵制行业“内卷式”的竞争。
7月17日,中央第四指导组聚焦“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专项工作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下沉调研,并与北汽集团、比亚迪集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负责同志座谈交流,了解进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工作举措,推动解决有关难点问题。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强调,要持续推进集中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着力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机制,依法依规推动汽车行业规范竞争,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引领等推动产品提质、产业升级,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7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会议要求,行业企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切实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健全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四是加强行业自律。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分析认为,“内卷式”竞争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阶段,必然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竞争加剧、优胜劣汰,属于转型阵痛期无可避免的一环;另一方面,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某些灰色地带行为缺乏直接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市场竞争开始异化为非理性“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原因。
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正在成为行业效益下滑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下走访了解到,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今年以来均出现了显著的产品降价幅度。这一方面是以旧换新政策的补贴支持,另一方面则是车企主动让利。
某造车新势力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降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消费者购买,提升产品销量,但对老用户的情感造成较大伤害,尤其是突然的大幅降价行为。
蔚来乐道京友会会长马国峰对记者说:“近期,众多车企纷纷借助车友会组织向消费者传递关于汽车价格变动和消费者权益情况的解读。在无序价格战的冲击下,一些有意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也陷入了摇摆不定的状态。他们或是想观察价格趋势是否会继续下行,或是对过低的产品价格所反映的产品质量心存疑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尽管新车销量持续攀升,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承压。从多家上市车企财报可见,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但企业的整体利润率普遍走低,单车利润不断下滑。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姚垠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应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明确分工协作、完善配套体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例如,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现有汽车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为核心,聚焦整车研发与制造、核心零部件如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系统等高端环节,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姚垠国说:“像上海、深圳等地可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核心区域周边的城市,如长三角的苏州、宁波,珠三角的惠州、中山等地,可承担零部件生产、物流运输、组装加工等环节的任务,形成与核心区域的互补协作格局。通过产业转移和合理分工,降低核心区域的生产成本,提高整个集群的生产效率。此外,各区域还应在土地审批、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方面加强协调,以避免恶性竞争,形成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