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AI”的时代正变成现实,而“显示”又无处不在,“AI+显示”两者碰到一起,能产生怎样的融合?
“AI在材料选择、工艺优化及故障预测中发挥核心作用。”在近日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CODA)主办的DIC 2025系列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指出,显示技术经历了从CRT到LCD、OLED的深度变革,而AI的融入成为关键驱动力,以半导体材料研发为例,通过AI算法筛选数百种材料数据,可大幅缩短新型显示材料的研发周期。
不仅如此,在接受《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欧阳钟灿这位80岁的院士表示,日常会使用豆包、戴过AI眼镜。“如果未来不与AI结合,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受限。”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提到,最近两年显示面板新建生产线的速度比以前快,爬坡速度也快了,这里面存在AI的助力。
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60多条显示面板生产线,面板年产能约2.5亿平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聚集地。2024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达2198亿美元,其中我国贡献了1080亿美元,占据全球半数。目前,国内许多显示企业已设立AI部门,推动生产线智能化控制,实现温度、速度等参数的实时动态调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未来做成“长板”产业
根据Omdia市场报告,2025年,全球液晶面板产能中,中国大陆占比约76%;全球OLED面板产能中,中国大陆占比约47%,韩国占比约53%,预计2028年中国大陆OLED面板产能将追上韩国。
在总体上,这是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尽管中国液晶面板产能全球占比已超七成,但所对应的销售收入并不相匹配,未达到70%,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高。
另外,作为面板的结构基体的基板玻璃,国产化率不到12%。公开数据显示,基板玻璃占面板原材料成本高达20%,但国内面板行业的基板玻璃长期被跨国企业垄断。
Omdia市场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大陆玻璃基板市场的88.3%由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等三家美日企业占据,其中康宁51.8%、旭硝子23.3%、电气硝子13.2%;国产玻璃基板占比仅11.8%。
此外,G8.5及以上世代玻璃基板已是市场主流需求。目前,中国大陆玻璃基板年需求接近5亿平方米,其中G8.5及以上世代玻璃基板年需求量超4亿平方米,占比约87%。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内已有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彩虹股份”)、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能扛起国产玻璃基板的大旗。其中,彩虹股份在2020年成功量产我国第一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8.5+溢流法基板玻璃,实现高世代基板玻璃从“0”到“1”的突破,成为国内高世代基板玻璃产业规模化的龙头企业。
“中国基板玻璃这块,彩虹股份是国内唯一一家量产的企业,高世代8.5产线中国就我们一家。”彩虹股份规划科技部部长刘武站表示,该公司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已建立11条高世代(G8.5及以上)基板玻璃产线,虽然还未实现回本,但将单片高世代基板玻璃价格从1000元降至二三百元。
然而,面对国际竞争环境趋紧,2024年以来,中国新型显示产业从材料到终端的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受到了跨国行业巨头发起的多起“337调查”与专利诉讼,仅就彩虹股份而言,其已在美国、印度等国收到来自康宁公司发起的关于337调查、专利、知识产权等13起诉讼。
对此,欧阳钟灿院士认为:“在遵守国际规则前提下,加强技术交流与联合研发,推动全球产业链共赢。”
此前,梁新清表示:“当前,中国新型显示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目标是做成‘长板’产业,不仅实现产业链安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强有力的支撑,更要实现创新引领,承担起推动全球显示产业持续发展的责任,对全球显示产业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上游显示材料产值规模全球市场占比43%,我国显示材料按金额口径统计的本地化率是71%。梁新清还表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上游正逐渐解决生产在国内、材料在国外、关键材料看脸色的窘境,实现装备、材料大比例本土化的跨越。
AI为显示产业的升级开辟“提质增效新赛道”
当前,AI作为新型生产力的形态,对显示产业而言,将怎样深刻重构全价值链?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理事长、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炎顺表示,随着AI的技术进步和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显示产业也迎来了AI+驱动的全新发展时期。
“如今显示终端正变得更加智能化,手机屏幕能主动适应用户的习惯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视觉体验。车载智能座舱通过各屏的联动,不断地拓展智能物联的边界。此外,AI技术正在研发创新、智能制造、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加速显示产业的迭代和升级。”陈炎顺提到。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冯强指出,随着DeepSeek这些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京东方发布了AI+的战略,把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与显示产业深度结合,聚焦“AI+制造、AI+产品、AI+运营”三大应用主题,构建显示全链路的智能体系。
在AI+制造方面,京东方致力于用AI技术提升全链路的智能化程度,打造AI工厂。“现阶段已经有一大批的AI+制造的应用落地,成效非常显著。比如我们通过良率管理、缺陷检测、自动维修等系统,让不良分析的周期减少92%,检测人力降低80%,维修的效率提升了40%。”冯强表示。
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CEO赵军表示,面对AI如何重塑半导体显示行业和企业该如何应对的课题,TCL是这样思考的:一是AI如何赋能显示产业,即AI for Display;二是显示产业的发展如何抓住AI的机遇,即Display for AI。
“AI技术的价值必须在整个系统工程闭环中得到验证,疗效可能比药方更重要。”赵军表示,TCL提出“一湖一模三平台”的体系来构建自己的AI系统,一湖指的是“星湖”数据平台,一模是“星智”垂直大模型,三平台分别是“星云”云平台、“星舟”工业平台和“星域”Agent平台。其中,星智3.0垂直大模型的水平已超过有3年经验的工程师。
“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正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重塑一个显示大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核心。”赵军表示,在这个时代,显示技术的升级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AI技术深度交织,与应用场景多元融合的方式。
而国内OLED大厂维信诺也带来自己在AI+显示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eepSeek的横空出世,解决了AI在企业里成功落地的三个问题(成本、安全和打破技术封锁)。”维信诺首席信息官周敬表示,DeepSeek帮助我们打破了前述三座大山,按下了企业AI发展的加速器。
谈及维信诺的AI发展战略,周敬提到,维信诺的AI发展战略基于“人”,AI实际上依赖于人类的智慧赋能。
他还介绍了一些维信诺在AI实际应用落地的案例。以专利为例,周敬表示,维信诺的专利有各种语言,且涉及非常多的专业名词,“我们利用AI的能力和专业术语库、专利的文法、法规,基于这些AI的能力帮我们实现整个专利的翻译、审核,通过实时的Agent,每年可以节省工时130天,这个小项目每年能带来150万元的直接效益。”
“我们发展这么多年的AI,也尝到了AI带来的甜头和成果——我们的产品品质提升40%以上,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企业成本下降大于10%,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6亿元。”周敬表示。
陈炎顺认为,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贯穿于研发创新、智能制造、运营管理等全链条,为产业迭代升级开辟“提质增效新赛道”,拓展“价值创造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