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披露,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金”)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235万元。其中公司因6项违规被罚205万元,创年内消费金融行业单笔最高罚款;6名时任高管同步被追责,合计罚款30万元,时任总经理黄应华更是被取消任职资格2年,处罚力度引发业内关注。
对此,海尔消金回应,已接受处罚并完成整改。

年内消金公司最大罚单
一个月被罚两次
罚单指出,海尔消金存在以下六项违规行为:1.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2.催收行为不当;3.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4.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5.违规办理同业业务;6.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
对于上述违规事实的处罚,除公司被罚款205万以外,6名高管同时被追责。时任总经理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并被罚款20万元。
具体看这些违规行为,夸大误导、不当催收等均为近年来消费者投诉“重灾区”;对于贷后管理不当,资金流向失控,可能导致信贷风险外溢,违背用途合规监管要求,也是消金公司中较为常见的共性问题;此外,对于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作为金融机构评估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重要工具,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将会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产生误导监管、投资者等相关利益方的判断。
此外,在这张罚单中,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因贷款用途审查和管控不到位被罚款40万元,对时任该公司地产金融部负责人徐卫红、公司业务部负责人王恺分别给予警告。
记者发现,本次海尔消金公司主体被罚205万元,已创下今年来消金行业被罚金额最高纪录。
针对上述处罚,海尔消金回应称,该处罚针对的是2021年以前的检查内容,公司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处罚并已完成整改。后续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过,这并不是近期海尔消金首次被罚。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海尔消金已然收到一张罚单。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海尔消金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处罚款25万元。

时任总经理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
当前总经理一职已空缺超一年
在本次处罚中,还有一个较为引发业内关注的在于,海尔消金时任总经理黄应华被取消任职资格两年。这一处罚在消金行业高管追责中较为罕见。
据了解,黄应华为海尔消金第二任总经理,其履职时间为2016年12月到2023年2月,在该岗位上任职时长达到6年。之后由张西铭接任总经理,然而,张西铭仅在该职务上任职不到一年,便因个人原因于2024年1月18日离职。
自张西铭离职后,海尔消金总经理至今已空缺超一年,由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
不过,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分局发布的任职批复显示,核准韩祥永海尔消金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的任职资格。
据悉,韩祥永自海尔消金成立起便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如今升任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安排可能属于过渡性岗位,或为未来担任总经理一职铺路。此前,黄应华在任总经理前,就有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这一岗位上任职的先例。
此外,今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核准陈伟海尔消金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此前,海尔消金就曾披露,2024年拟招聘2-3名副总经理,按此计划,海尔消金可能还会有一位新副总上任。
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由海尔集团发起设立,是中国首家由产业发起设立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为20.9亿元。当前主要股东有:海尔集团持股49%,红星美凯龙持股25%,浙江逸荣投资持股16%,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持股10%。
消金行业2025年合计被罚近千万
已超去年全年被罚水平
2025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罚单金额已达997.7万元,涉及8家机构,已超过2024年消金行业全年累计被罚金额。
南都·湾财社记者查询发现,在2024年全年共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罚,合计被罚918万元。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除海尔消金外,被罚的消金公司还包括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以及宁银消费金融。
从单笔金额看,海尔消金被罚205万元、宁银消金被罚165万元、蚂蚁消金和阳光消金分别被罚140万元,均显示监管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持续加码。
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消金公司密集被罚,本质是“重发展、轻管理”经营模式的暴露。金融延续严监管,消费金融公司在公司治理、合作机构管理、贷后管理、信用信息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导致其被重罚。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需要切实增强合规经营理念,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严格机构合作管理、做好风险管理等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