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新百”,600682.SH)因董事长等相关责任人受到监管处罚,引发关注。
8月21日,上交所披露的纪律处分决定书显示,因未及时审议及披露对外担保事项等问题,对南京新百、控股股东三胞集团、南京新百实际控制人暨时任董事长袁亚非、时任董事长翟凌云、时任财务总监潘利建、唐志清、时任副总裁钱静予以公开谴责,对时任董事长杨怀珍予以通报批评。
此次监管处罚,使得这家老牌企业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不仅让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营状况产生疑虑,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董事长等遭处罚,公司治理问题凸显
2025年7月18日晚间,南京新百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控股股东三胞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收到江苏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监管调查发现,南京新百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存在多项违规行为,涉及未及时审议及披露对外担保事项、未按规定披露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等,且涉及金额巨大。
具体来看,南京新百原子公司南京新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2018年至2021年存在对外担保,子公司泰州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19年、2020年存在对外担保。公司未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相应决策程序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亦未在对应的定期报告中披露。时任董事长袁亚非、翟凌云,时任财务总监潘利建,财务总监唐志清,副总裁钱静未勤勉尽责,对该事项承担主要责任。
同时,2017年7月和8月,南京新百子公司以往来款形式间接向三胞集团及其控制企业支付资金并于当期收回,实质构成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资金占用,南京新百未按规定披露该情况。时任董事长杨怀珍、时任财务总监潘利建未勤勉尽责,对该事项承担主要责任。
基于上述违规行为,江苏证监局决定对南京新百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对袁亚非、翟凌云、潘利建、唐志清、钱静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对杨怀珍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8月21日,上交所披露的纪律处分决定书显示,因未及时审议及披露对外担保事项等问题,对南京新百、控股股东三胞集团、南京新百实际控制人暨时任董事长袁亚非、时任董事长翟凌云、时任财务总监潘利建、唐志清、时任副总裁钱静予以公开谴责,对时任董事长杨怀珍予以通报批评。
此前,2024年4月30日晚间,南京新百实际控制人袁亚非因牵扯三胞集团关于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被证监会处以200万元的罚款及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这一系列处罚表明,南京新百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内部管控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和信誉,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潜在风险。
增收不增利,费用高企
公开资料显示,南京新百始建于1952年,1993年在上交所挂牌,是南京商贸业的标志性企业。2011年控股股东变更为三胞集团后,公司业务逐步从传统百货向现代商业、健康养老与生物医疗领域拓展。目前,健康医疗产业已成为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
从财务数据来看,南京新百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1.98%;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下降46.10%,较2022年净利润减少约七成。;扣非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43.99%。营业收入虽有小幅增长,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营收与利润呈现明显背离态势。
迈入2025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南京新百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9亿元,同比下降0.7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亿元,同比下降0.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3.57%。
进一步分析成本费用情况,公司在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毛利率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已连续4年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期间费用大幅增长。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高达22.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1亿元;期间费用率为32.86%,较上年同期上升1.35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14.67亿元,同比增长12.36%,已连续两年增长,主要增长科目为聘请中介机构费和咨询费。
上交所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在2025年7月4日晚间发出的问询函中,要求公司分业务板块列示主营业务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的具体构成,并量化说明在营业收入未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期间费用大幅上升的合理性,是否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在明显差异;列示聘请中介机构费和咨询费具体对象、金额、业务背景和内容,是否具备商业实质;结合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上述支出增长的原因和合理性,并核实交易对方与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安排。
此外,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也不容乐观。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45.25%,同比下降0.91个百分点;净利率为5.47%,较上年同期下降3.6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2%,较上年同期下降1.17个百分点,且最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低于7%。这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资产运营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子公司管控存疑,资金调配成谜
齐鲁干细胞和世鼎香港作为南京新百的主要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其经营状况和资金管控备受关注。2024年,齐鲁干细胞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9.97%,净利润占当期净利润的186.82%;世鼎香港实现营业收入16.2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4.30%,实现净利润占当期净利润的57.96%。并且,这两家子公司账面持有大量货币资金。
然而,上交所要求公司补充披露上述子公司自收购以来向母公司实施现金分红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各子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报告期净利润、向母公司分红金额、留存收益及用途等情况,如未实施现金分红,请说明原因及合理性;结合前述情况和相关子公司利润分配政策说明公司是否能够对上述子公司资金进行有效调配,是否能够实现对相关资产的有效管控。
这一问询反映出市场对南京新百在子公司管控方面的担忧。如果公司无法对核心子公司的资金进行有效调配,可能会影响公司整体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战略布局,甚至可能导致子公司利益与母公司利益不一致,进而损害股东利益。
商誉高悬,减值风险巨大
截至2024年末,南京新百的商誉账面价值高达60.16亿元,占据总资产的22.94%,相当于同期公司净资产175.63亿元的34.26%。商誉作为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形成的潜在经济价值,一旦被并购企业未来经营业绩未达预期,就可能面临减值风险,进而对公司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2024年,公司对世鼎香港、NataliSeculifeHoldings等子公司计提了8860万元商誉减值。上交所对此高度关注,要求南京新百分项目列示本期商誉减值测试过程、资产组的认定情况、减值测试关键假设的选取依据及合理性、是否符合实际经营情况及行业发展趋势,是否与收购时商誉减值测试的评估指标存在差异;结合前述情况说明公司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合理。
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南京新百旗下众多并购而来的子公司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若未来业绩持续下滑,商誉减值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受到更为严峻的考验。
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坏账风险增加
2024年末,南京新百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4.54亿元,坏账准备余额1.30亿元。其中,账龄组合计提的应收账款分为组合1(齐鲁干细胞)、组合2(以色列纳塔力)、组合3(世鼎香港)、组合4(其他组合),账面余额分别为4.15亿元、1.81亿元、1.24亿元、7.34亿元,坏账计提比例分别为20.94%、0%、1.17%、5.76%。
上交所要求公司补充说明4个组合内坏账计提比例的重要参数及确定依据,风险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披露4个组合的前五大应收账款余额客户名称、账龄情况、逾期情况,客户资信状况、与交易规模是否匹配。
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资金回笼速度,增加资金成本,还可能导致坏账损失增加,直接侵蚀公司利润。南京新百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其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可能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多业务板块亏损,战略转型受阻
南京新百主要业务涉及现代商业、健康养老与生物医疗领域。然而,各业务板块在2024年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
在健康养老板块,安康通作为社区养老龙头,2024年加速推进智能呼叫系统升级、AI防跌倒技术应用等数字化投入,研发费用同比激增30%,直接导致该板块全年亏损近1亿元。禾康在2024年因商誉减值计提4608.17万元,其布局的大型康养机构尚处投入期,C端业务收入未达预期,在长三角地区的护理院因区域竞争激烈,部分项目毛利率不足10%,导致整体业务处于盈亏平衡边缘。
房地产板块同样表现不佳。尽管房地产业务全年营收仅0.14亿元(同比激增565.53%),但营业成本同比暴增1467.10%,导致毛利率为-40.36%。这主要源于公司在2024年集中处理剩余房地产项目的收尾工作,包括工程款结算、税费清缴等一次性支出,单项目亏损达数千万元。同时,南京楼市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公司存量房产估值下降,预计相关资产减值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
商业零售板块也持续拖累公司业绩。2024年该板块收入同比下降10%~11%,毛利率较2023年下降2.32个百分点。南京新街口商圈客流量减少,叠加员工薪酬、租金等固定成本,导致该板块全年亏损约3000万元。公司为转型体验式商业,引入乐高亚洲旗舰店、茑屋书店等首店品牌,前期装修和招商补贴投入约2000万元,但新品牌培育期尚未结束,收入贡献有限。
南京新百原本期望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实现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各业务板块的亏损现状表明,公司的战略转型之路并不顺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其前景充满变数,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