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企改革政策对海立股份(600619)的利好主要体现在资产整合、治理优化、创新支持和市值管理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资产重组与产业链整合
潜在优质资产注入
海立股份与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同属上海电气总公司控股,存在资产整合预期。政策鼓励国企通过战略性重组“打造龙头企业”,若上海微电子(光刻机核心技术)资产注入海立,将直接提升其技术壁垒和估值空间。
当前进展:海立已为上海微电子提供光刻机冷却系统,计划从零部件合作升级为系统级供应,技术协同性持续增强。
主业资源优化
上海国企改革要求“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压缩机(家电+新能源车)与汽车零部件业务资源整合。例如:
芜湖新能源车用压缩机项目投产,年产能达100万台,获特斯拉等头部车企订单;
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家电“以旧换新”带动压缩机业务同比增长超30%。
二、治理升级与激励机制
高管增信与决策优化
2025年7月,高管减持计划期满却“零减持”,新聘独立董事郑小芸强化决策科学性,传递长期信心;
政策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市场化机制,有望提升核心团队动力。
风险防控与效率提升
上海国资委构建“穿透式监管+容错机制”,在严控投资风险的同时,允许创新业务适度试错,支持海立拓展新能源车热管理等新兴领域。
三、创新资源倾斜与政策赋能
战新产业资金支持
上海设立千亿级“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重点投向EDA、光刻胶、车规芯片等领域。海立作为国企,其光刻机冷却系统(虽占比低)、800V超低温热泵压缩机等技术符合政策导向,可能获得低成本资金或研发补贴。
技术协同平台构建
政策推动组建“长三角数链”“智能算力平台”等战新平台,海立可借助上海数据集团等资源,加速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四、市值管理与估值重塑
低估值修复动力
上海国资委要求国企“强化市值管理”,2024年海立营收超200亿但市值不足50亿(历史低点),存在显著低估。政策驱动下,通过资产重组、业绩释放(中报预增756%)和投资者沟通,市值空间有望打开。
资本运作工具支持
上海国投、国盛集团等平台提供市值管理服务,协助国企盘活存量资产(如REITs、股权基金);
海立或受益于国资基金定向增持,稳定股价预期(如2025年7月23日涨停封单资金超7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