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质疑:宇树科技的遥控争议与技术创新真相

近期关于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使用“遥控操作”的质疑,本质是对技术策略的误读,需从以下角度澄清:

1. 遥控是竞技策略,非技术依赖
- 主动选择为极致速度:创始人王兴兴明确回应,遥控模式仅用于追求比赛中的速度最大化(如1500米径赛),赛道有明确引导线,实现自主循迹导航“技术上非常简单”,但团队为突破极限速度选择人工辅助策略。
- 自主能力已多次验证:宇树H1在非竞赛场景(如泰山景区垃圾运输、工业巡检)长期运行,央视春晚表演中完成复杂舞蹈动作,均依赖内置SLAM导航与实时运动规划算法,无需外部干预。

2. 质疑源于对技术迭代规律的忽视
- 调试阶段≠最终能力:机器人研发必然经历“人类辅助调试-半自主-全自主”的迭代过程(参考特斯拉Optimus早期演示)。宇树在格斗赛中展示的跌倒自主起身、动态平衡控制等能力,已证明算法成熟度。
- 公开透明化进程:宇树开源部分代码并开放SDK,开发者可验证其运动控制逻辑;格斗赛中机器人机身留有高强度训练痕迹,侧面印证技术打磨的真实性。
3. 技术实力获全球权威背书
- 产业界认可:英伟达科学家Jim Fan、特斯拉工程师公开支持宇树技术,全球超50个实验室采用其机器人进行科研,若存在造假难以维系行业信任。
- 竞技表现佐证: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宇树H1以47kg超轻量化设计、5米/秒的极限奔跑速度(未完全释放)夺冠,其大扭矩关节电机(M107)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英特尔+Dji激光雷达)是硬件性能的硬核体现。

4. 质疑背后的非理性逻辑
- 认知代差问题: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动作(如G1跳街舞)超出传统机械认知,部分观众误将“流畅性”归因于特效,实为强化学习算法与高精度关节控制的成果。
- 商业竞争放大误解:宇树作为量产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70%的领头羊(超2万台出货),易成竞争对手攻击目标;社交平台算法偏好争议内容,进一步扭曲事实。
宇树科技核心硬件供应商个股名单
宇树科技供应链覆盖运动控制、感知交互、能源系统三大领域,以下为已公开合作的上市公司及核心业务:
1. 运动控制核心

公司 核心产品 合作深度
绿的谐波 谐波减速器(占比70%) 单台人形机器人用量12个,年订单潜力超6亿元
中大力德 行星减速器(适配下肢模组) 2025订单增50%,产能利用率达117%
长盛轴承 自润滑关节轴承(寿命1万小时) 单台用量160个,占采购量80%
鸣志电器 空心杯电机(扭矩密度120W/kg) 2025订单激增200%,打破日本垄断。

2. 感知与执行系统
| 奥比中光 | 3D视觉传感器(占比72%) | 识别准确率99%,下一代集成温湿度感应 |
| 汉威科技 | 柔性触觉传感器(0.1N级精度) | 用于机器人手部触觉反馈,2025供货10万片 |
| 卧龙电驱 | 无框力矩电机(功率密度超特斯拉10%)| 占电机供应量60%,间接持股宇树0.152% |
3. 能源与结构件
| 蔚蓝锂芯 | 锂电池模组(低温-20℃性能保持85%) | 机器狗电池份额60%,人形机器人独家合作 |
| 金发科技 | 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40%) | 间接持股0.457%,材料降本30% |
投资逻辑提示:短期关注订单弹性大的绿的谐波、鸣志电器;中长期看技术壁垒高的奥比中光、汉威科技;股权+供应链双受益标的为金发科技、卧龙电驱。

结语:理性看待技术进化的必经之路
宇树的技术争议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前沿科技的迭代速度与公众认知的代差。正如格斗赛中机器人“敢在聚光灯下跌倒又站起”,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透明化、场景化验证穿越质疑。当市场紧盯“遥控”表象时,更应关注其硬件国产化率超80%的供应链突破——这不仅是宇树的底气,更是中国智造从追赶到引领的缩影。
$卧龙电驱(SH600580)$ $绿的谐波(SH688017)$ $金发科技(SH600143)$ #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宇树等参赛# #社区牛人计划# #强势机会# @股吧话题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