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通报,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参观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公司选矿厂时,因浮选槽格栅板突然脱落坠入矿浆,最终全部溺亡,一名教师受伤。7月24日,中金黄金发布公告就此致歉。
六条鲜活的生命逝去,无疑令人痛惜。在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前,悲剧具体为何发生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不只是一场令人痛惜的意外,也是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个中尚有很多关键的细节问题,需要问个清楚。
在界定事故问题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浮选槽、格栅板。公开资料显示,浮选槽是浮选设备中用来实现浮选过程的槽体容器。而据相关从业人员科普,浮选槽内部矿浆含化学药剂与重金属离子,具有强腐蚀性与高黏度,人体坠入后难以自主脱困。
而格栅板是由承载扁钢和横杆按一定间距交叉排列,采用焊接或压锁连接而成的开敞式钢结构板材。从事故车间的资料图来看,格栅板下就是浮选槽,一旦脱落,人将没有防护地直坠下去。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如此。
这也意味着,这不是学生们自己谨慎小心,就能避免的事故:即便是液体边,学生们尚可能自我提醒千万不要靠近,但站在格栅板上,谁能预想到脚底的板子会突然掉落?
作为防止人员坠落的最后屏障,格栅板的脱落直接暴露了防护设施的失效——无论是材料老化、焊接缺陷还是超负荷使用,都需要专业调查给出技术结论,再严肃追责。
而无论如何,涉事企业都应为此负责。
如果说脱落源自材料老化,那么企业2月在官方微信号所宣称完成格栅板更换并实现“零事故”的表态,就更值得推敲。更换工程是否覆盖事故区域?施工质量是否达标?日常检查是否流于形式?这都需要问个清楚。
而如果脱落的问题是来自超负荷使用,这就更值得警醒了。
按照媒体报道,有受访学生表示,其曾去过事发选矿厂,“平时除了检修设备,没有员工在机器旁边”,回忆实习时“浮选区员工平时也就二三十人,实习参观的时候学生加老师会比浮选车间员工多”。其还提到,如果是7个人站在(格栅)板上,可能板子会受不住。
如果学生所述为真,不难看出,企业作为官方实践基地,其安全防护意识严重不足。要知道,学生作为缺乏工业经验的非专业人员,大概率对格栅板承重限制、矿浆危险性等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也不能及时地规避风险。当数十名师生同时进入日常操作区域时,人员密度变化带来的结构负荷、动线干扰等衍生风险,理应纳入防护预案的考量范畴,这是企业专业领域内应负的责任。
涉及生命安全,再怎么谨慎小心都不为过。不怕一万起过度预防事件,就怕万一出现意外事故。
回头审视这起令人唏嘘的事故,从校方选择参观企业时的相关对接沟通,到针对高危区域的防护装备配置的及时检查,再到现场对学生密集行为的风险干预,救援环节能否配备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设施,每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中金黄金的致歉与各方开展的调查与善后,只是一个起点。要告慰逝者,除了给予应付的赔偿,也要以此为鉴,严肃调查追责,全力防范此类事故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