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良节能是“追光”大军的一个缩影。
2021年至2022年,几乎所有主流硅片/组件厂商都在疯狂扩产,并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进入,使光伏产业迅速形成“囚徒困境”。
双良节能的激进“追光”是这场“产能军备竞赛”的侧影。作为后进入者,它为了尽快降低成本与技术迭代,奉行“蛙跳”策略,从而又进一步放大了经营风险。
各路浮躁的资本也在推波助澜。
宽松的融资环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竞争、二级市场对光伏概念的狂热追捧,共同构成了一个鼓励甚至“诱使”企业激进扩张的“生态系统”。身处其间,双良节能畅通无阻地完成多样化融资,埋下高杠杆的祸根。
在此背景下,“反内卷”政策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短期效果立竿见影。
但对其长期的实质性影响,或仍需更为理性地看待。
例如,“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认定存在诸多难题。各厂商光伏成本差异巨大(新老产能、技术路线、管理效率),如何精准界定“成本”?执行主体是谁?取证和处罚难度有多大?如何预防选择性执法?
更现实的是,在巨大的产能和沉重的现金流压力下,企业(尤其是像双良节能这样高负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和现金流回血,而非维护行业价格。只要有一家“偷跑”降价抢单,“反内卷”联盟便可能瓦解。行业若要回归健康的利润率,最终只能通过实质性的产能出清来实现。
综合来看,行业已从高峰跌落,“追光”大军深陷泥潭,这给后来者带来哪些启发?
有对企业“跨界”的警示。
现代工业体系高度细分复杂,双良节能从溴冷机设备商跨界硅片制造,表面看有业务连贯性,但实质是“制造逻辑”的范式迁移。设备商注重单机利润率管控,而大规模制造则需应对硅料波动、良品率爬坡、渠道库存等系统性成本黑洞,两者所需的运营能力与资源禀赋完全不同。
有对地方政府招商逻辑的反思。
地方政府的巨额支持(土地、政策、融资协调)在推动双良节能快速扩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方推力”如何避免演变为产业的“风险放大器”?
有对行业“大干快上”发展导向的祛魅。
双良节能是“唯规模论”的典型。当“全球产能第一”与“全行业亏损”两个标签并存与一身,行业发展的核心评价指标是否应该有所改变?规模、技术与盈利能力的平衡点在哪里?企业战略如何从“赌周期”转向“抗周期”?
但这些仍然只是表象。
造成中国光伏产业困局的本质,是技术创新路径太多、迭代周期却又太短、先行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而跟随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在各方资本裹挟下无序扩张,导致全行业陷入短期竞争而缺乏长期壁垒。
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制造业。从历史轨迹看,PERC技术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用了近10年,而当前主流技术TOPCon仅耗时3年即完成对PERC的替代。2023年P型与N型市占率分别为70%和27%,但2024年N型技术市占率飙升至79%,P型断崖式下跌至20%。
这种加速迭代引发两个严重后果:资产减值风暴与技术路线分裂。减值的本质是技术淘汰费,反映的是技术迭代成本;路线分散则导致研发资源分散,企业难以形成持续积累。
这一特征的负面效应在行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被放大,最终先行者承担高额研发成本和试错风险,跟随者却享受技术扩散红利,最终瓦解了行业长期竞争壁垒。
这是对“追光者”,乃至整个光伏产业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未竟之问。
这道课题若无法从根源上求解,反内卷的政策绷带只能止一时之血,恶性竞争的顽疾他日仍有可能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