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晶硅期货市场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已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资本力量恶意曲解国家反内卷政策导向,推动多晶硅期货价格非理性暴涨,一方面导致大量散户投资者蒙受巨额亏损,甚至酿成生命悲剧;另一方面严重挤压光伏产业链利润空间,对国家光伏产业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广州期货交易所作为多晶硅期货的上市交易场所,有责任对市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彻查,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现依据公开市场数据,提出以下五大疑问:
一、期货仓单持续累积现象异常
根据广期所公开数据,多晶硅期货仓单自2025年6月3日起呈现单边增长态势。6月2日仓单量为470手,6月3日骤增1100手,截至8月29日已累计达到6880手。令人费解的是,在近三个月时间内,仓单数量呈现只增不减的异常状态,这在全国上市交易的131个期货品种中,恐怕也是极为少见。
进一步观察交割数据:截至8月29日,多晶硅期货累计交割4430手。其中最早交割发生在6月5日,交割量1180手,总价1.3亿元,折算单价36775元;最近交割发生于8月14日,交割量230手,总价3484.85万元,折合单价50505元。
这些数据表明,所有交割后的多晶硅均未流出仓库进入现货市场。若以6月5日买入仓单、8月14日卖出仓单计算,无需任何物流成本,仅通过仓单持有即可获得37.3%的惊人收益率。在当前期货合约呈现Contango结构的情况下,若此状态持续,多晶硅期货价格理论上可被推升至任意高度。
二、可交割品牌限制的合理性质疑
期货市场设立的初衷是服务实体经济,品牌交割制度虽有其合理性,但将可交割品牌限定为7个,而将其他数十家合格多晶硅企业排除在交割体系之外,难免引发市场对权力寻租的质疑。对比同期上市、同样实行品牌交割制度的上海期货交易所铸造铝合金期货,其可交割品牌数量达到34个。请广期所说明:是国内其他多晶硅企业主动放弃申请交割资格,抑或是交易所设置了不合理的准入壁垒?
三、 期现价格严重背离动摇市场根基
根据广期所数据,8月14日多晶硅期货交割价为50505元/吨,而按照同期光伏组件0.68元/W的主流成交价进行反推,多晶硅现货实际成交价超过4万元/吨的可能性很小。交割月实现期现回归是期货市场的基本规律,也是期货合约设计的基石。当前严重的期现背离现象,不仅使依据这一公理进行交易的散户蒙受巨额亏损,更动摇了市场对多晶硅期货品种存在意义的信心。请问广期所,如此严重的期现背离是否表明市场存在人为操纵因素?多晶硅期货对标的到底是多晶硅现货,还是散户开仓头寸?
四、市场缺乏有效空头力量引人疑窦
按照正常市场逻辑,多晶硅期货价格暴涨应引发下游企业买入套保,生产企业卖出套保。但实际盘面显示,在价格明显高于现货价格的情况下,并未出现有效的产业空头力量。更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有下游企业接货,为何至今未见一吨期货仓单流出仓库用于实际生产?基于这些异常现象,市场有理由怀疑:多晶硅期货市场是否存在产业资本自买自卖、操控价格的违法行为?请问广期所,初心和使命是否还在?贵所上市多晶硅期货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光伏产业,还是服务少数资本?
五、监管沉默助长市场操纵气焰
在本轮行情中,多头资金频繁利用虚假信息散布减产谣言、政策利好等不实消息,刻意制造市场恐慌。例如市场传闻头部企业7月联合减产,但实际数据显示7月、8月产量环比增长。对于这些明显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交易所既未及时调查澄清,也未对信息发布者采取处罚措施。交易行为方面,市场观察到异常大单连续买入、持仓量激增与高频对倒等典型操纵迹象。请问广期所,穿透式监管是否依然有效?“四早”监管原则是否得到落实?
多晶硅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关系到国家新能源战略安全,我们呼吁广期所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上述问题给予正面回应,还市场以公平、公正、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