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4日电(记者郭慕清)在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探底的大背景下,行业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14日晚间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9亿元至52亿元,扣非净利润亦同步亏损,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31.29亿元进一步扩大,这一数字也再次凸显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的严峻现实。
记者梳理通威股份季度数据发现,该公司一季度已亏损25.93亿元,以此推算,二季度亏损区间在23.46亿元至26.07亿元之间,显示亏损并未出现收窄迹象。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通威股份表示,报告期内,虽国内外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但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受此影响,公司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录得亏损。虽经营业绩阶段性承压,但报告期内公司各项核心业务仍维持稳健经营,其中光伏业务持续保持多个环节核心竞争优势,饲料业务稳定为公司贡献业绩;公司财务流动性储备充足,技术研发持续突破,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业绩巨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威股份近期在二级市场表现活跃。7月8日,该股强势涨停,截至7月14日收盘报20.63元,6月底以来累计涨幅达38.55%。这一反弹动力源于政策端的密集利好:6月30日,光伏玻璃企业计划7月起减产30%的消息传出;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将制造业“无序竞争”列入议题,提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7月3日,工信部召开光伏企业座谈会,明确要求整治低价倾销行为。政策信号不断释放后,市场对行业出清预期升温,资金开始博弈周期底部。
尽管政策暖风频吹,但业内人士对反转时点仍持谨慎态度。上海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师指出,当前行业去库存周期较长,即便头部企业减产,消化过剩产能仍需不少时间。“通威的亏损本质是周期底部的正常出清过程,政策能缓解价格战烈度,但无法改变供需格局。”该分析师表示。
面对行业阶段性困境,通威股份也在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日前,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49.16亿元的战略增资,吸引了包括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11家投资机构入场,其中多家投资机构具有国资背景。通威股份还为战略投资者设置了多个退出通道。根据协议,投资者享有5年内由通威股份或其指定方回购股份的退出权利,公司可采用非公开发行股份、可转债或现金方式收购。
“我们认为在行业仍处在亏损的情况下,这一融资项目的成功有望为公司注入充足的现金流,使公司顺利度过目前的行业困境。”西部证券分析师杨敬梅说。
与此同时,通威股份也正在通过加码技术投入,以期实现企业发展“脱困”。
近日,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展示了其最新技术突破——基于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TOPCon)技术的超高双面率太阳能组件。该组件实现了电池双面率突破94.3%(经德国TV Rheinland 认证),组件双面率达91.7%,组件功率输出高达722W。该成果展示了TOPCon技术的强大潜力,引领了TOPCon技术在高效双面组件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威光伏技术中心电池开发部部长孟夏杰表示:“通威已开始双面率超90%组件产品的试生产,并计划在今年启动双面率超85%组件的大规模量产。预计有可能在未来1-2年内实现电池双面率达95%和组件双面率达90%的量产技术目标。”
对于下一代光伏技术,通威股份近期在投资者调研中指出,公司在保持TOPCon技术领先的同时,也将持续加大在HJT、BC等新技术上的研发,通过多技术路线并行策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最大化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展望未来,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达了信心,光伏行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具有广阔的长期发展空间。虽然行业当前面临阶段性显著的供需失衡矛盾,但产业各相关方已高度重视,着眼行业长远发展,全力探索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中国光伏产业长期高质量发展。
“随着行业出清的进行,我们预计硅料价格有望逐步走出泥潭,预计通威股份在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18亿元、28.79亿元、57.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7%、192.3%、101.0%,EPS分别为-0.69元、0.64元、1.29元,考虑到公司成本行业领先,管理能力强劲,维持‘买入’评级。”杨敬梅说。
7月14日,通威股份冲高回落,收涨1.18%报20.63元,最新市值9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