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电智慧” 湘电股份“三轮驱动” 驰骋绿色低碳新赛道
◎记者何奎
在湘电股份展览馆入口处,1958年的手绘电机图纸已泛黄卷边,上面标注的“绝密”字样依稀可辨——它曾催生中国首台干线电力机车核心电机;离电机图纸不远处,一台生产于40多年前的天仙牌电风扇至今旋转不息,一同述说着湘电股份经久不衰的悠久历史。
电机被称为“机械心脏”,自1936年成立至今,湘电股份的发展跟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成为我国电气工业人才和技术的摇篮。从国产首台2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到国内首台空冷岛永磁直驱电机,再到5800kW同步电动机、超高速永磁电机等划时代的产品——近90年历史磨砺的不仅仅是湘电股份的报国初心,更是其无惧风雨、跨越时代的创新精神。
近期,湘电股份董事长张越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坦言:“我们将深度发挥公司在‘机电一体化’成套技术上积累的优势,提前谋篇布局,在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上持续贡献‘湘电智慧’和‘湘电方案’。”
湘电股份正以“电磁能+电机+电控”为核心主业,书写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篇章。
百年湘电驱动世界
从湖南长沙驱车至湘潭仅需一个多小时,进入湘潭市下摄司街,湘电股份的大门赫然入目,墙上“百年湘电,驱动世界”八个大字在午间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映照出这家近90年企业仍保初心。
走进工厂车间,机械臂矩阵在工厂间挥舞、AGV小车来回穿梭配送、焊枪喷溅出金色火花。由于湘电股份业务涉及面广,涵盖电力能源、水利水务、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矿山运输等领域,繁忙是湘电股份工厂的常态。
在与湘电股份高管团队座谈期间,从外地风尘仆仆赶来的张越雷,推门而入,还未来得及喝口水,就兴奋地告诉记者:“昨晚收到通知有一个合作项目要沟通,早上出差刚和对方谈完,我下了高铁就过来了。最近一直在忙着出差,已经有几个意向大单在推进中。”
订单充沛的背后,既是市场对湘电股份技术的认可,也是公司持续创新研发的底气。
“我们是国内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之一,在国际电机行业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大型兆瓦级系列风力发电机、高效节能电机在行业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产品远销世界80余个国家和地区。”张越雷说,公司电气控制系统、电驱系统等可应用于风电、轨道交通、工程车辆、矿山运输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创新研发方面,湘电股份是我国电工产品摇篮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张越雷介绍,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湖南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高压高效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创新平台。
“我们立志做百年企业,就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节能、高端智能的电气传动解决方案及产品,将湘电建设成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一流服务商。”张越雷表示。
技术创新低碳转型
经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耕绿色转型的湘电股份,已经成为绿色低碳新赛道上的先行者。
“我们已经储备研发了‘节能、储能和能量回收’3大系列、19种高效节能产品,并且已经形成科研样机,将在市场上进行工业应用。”张越雷告诉记者,储能装备、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工程机械电驱动系统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公司将紧跟“双碳”战略目标,持续拓展产品矩阵,不断扩大高效节能装备应用领域,不断探寻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增长极。
从张越雷描绘的战略蓝图中可以窥见,在专注“电磁能+电机+电控”主业的基础上,湘电股份已经插上了高效、节能、智能的“翅膀”,翱翔于低空经济、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市场。
借力资本市场,湘电股份更广、更深的业务布局正加速铺开。
今年以来,湘电股份收购通达电磁能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拟增发投资航空电气系统系列化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和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据了解,上述航空电气系统项目将通过军用和民用两大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其商业逻辑清晰且具备较强的市场支撑。尤其在民用市场可以切入低空经济等领域,可以享受eVTOL、货运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市场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放大项目的经济效益。
湘电股份进军低空经济并非心血来潮,已经在客户合作、技术研发上打好基础。
“我们通过与某国产大飞机制造龙头企业、宗申航发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已经在技术验证和市场布局方面取得先发优势。特别是在eVTOL细分领域,随着商业化进程加速,配套电机系统的市场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张越雷对此深信不疑。
据张越雷介绍,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凭借其无机械摩擦特性,在能效表现上较传统设备提升显著,且无油污、低噪音的环保特点,高度契合现代工业对节能、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要求,可广泛应用在各主要工业领域,特别是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对生产环境要求严苛的高端制造领域亦具有独特优势。
四大改革夯实根基
插上创新翅膀、夯实业务根基,湘电股份的“内外”变革同时进行。
2025年上半年,湘电股份交出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98%。
在张越雷看来,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背后主要得益于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优化营销资源配置、重构组织管理体系、深化数字转型变革四个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生产效益最大化、经营效率最大化。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效能。我们坚持高端化、差异化研发策略,围绕战略级产品研发方向和产品类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张越雷说,永磁节能系统投入使用、3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顺利并网、飞轮储能系统成功落地试点等多项产业化成果应用落地就是最好的证明。
优化营销资源配置,深化市场开拓布局。湘电股份纵深推进营销攻坚,通过强化内部协同与支撑、激励机制优化、供应链与运营保障等,驱动市场订货持续取得突破。公司自主研制的50Mvar分布式调相机上半年接连中标多个电网重大项目、船舶行业轴带发电机和推进电机,实现新行业零的突破并成功开拓重要主机厂。
要实现技术持续创新和业务高效开展,人才是基石,管理是纽带——唯有两者协同发力,方能驱动公司行稳致远。
张越雷告诉记者:“上半年我们重构组织管理体系,围绕组织创新和管控模式调整、管理流程优化、薪酬绩效管理体系重塑等加快推进改革任务,最大程度释放各部门、各条线、各人员的产能。”
据介绍,在调整管控模式方面,湘电股份取消事业部,制定子公司授权清单及总部管控权责明细,提升经营主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在重塑薪酬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强化结果导向,构建贯穿所有层级和岗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压实重大专项工作责任方面,由高管作为责任人并签立绩效捆绑军令状,实施穿透式任务分解。
深化数字转型变革,赋能产业升级进程。张越雷表示,公司聚焦流程顶层布局、管理模式及效率提升等核心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各大系统运用、数据互通、流程提效得到持续提升。
以绿色低碳为驱动,绘就节能减排新蓝图;以全面改革为锚点,夯实业务发展根基。湘电股份这家有着“我国电工产品摇篮”美誉的老牌国企,将加速融入湖南“三高四新”建设大局。
“亚光之变” 亚光科技“一减一加” 聚焦半导体电子业务
◎记者夏子航
“上市公司现在的重心非常明确:一方面,加快盘活船艇业务闲置资产、处置冗余土地及厂房,做好减法,回收现金流及资源;另一方面,全面聚焦半导体电子业务,做好加法甚至乘法,提升业绩。”9月4日,亚光科技“企二代”李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今年7月初,亚光科技发布公告称,亚光科技实控人、董事长李跃先之子李基出任公司副总经理。 “父辈创业不易,上市公司发展不易,尚有许多难而正确的事情要做。”李基说。
在亚光科技的规划里,2025年正值“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五五”规划打好基础的重要节点,公司半导体电子业务有望恢复性增长。今年5月,公司披露与3家特殊机构客户签订了备产协议3.96亿元,协议合计金额相当于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约40%。
李基介绍说,亚光科技半导体电子产品型号多达上万项,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载人航天、探火探月、雷达精导、电子对抗、遥感数传等高新技术领域。“我们一致认为,半导体电子业务值得进一步聚焦与深耕。”
“企二代”与“四千”精神
在身边人看来,李基为人颇为低调。而自从加入上市公司后,他身上则显现出十足的“四千”精神。
“四千”精神源自江浙地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被普遍视作一种敢闯敢拼、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
履历显示,李基出生于1990年,曾任职于安信证券,2019年起任职亚光科技项目总监,现任亚光科技副总经理、成都亚光董事、成都华光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芯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职务。
2010年9月,亚光科技凭借船艇业务在创业板上市。那时候,内河航运快速发展,船艇尤其是游艇业务迎来了机遇期。
在亚光科技船艇业务接连布局湖南益阳、广东珠海的彼时,完成学业的李基加入金融机构,成了一位“投行新兵”。
亚光科技逐步认识到,单靠船艇业务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资本市场也给了它发展第二曲线的机遇。2017年,亚光科技通过收购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亚光”),构建“半导体电子+智能船艇”的双主业发展格局。
眼下,亚光科技的船艇业务营收占比10%左右,半导体电子业务营收占比接近90%。
公司日前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披露,李基的工作重心目前主要是融资、应收账款催收以及资产处置等方面。
盘活资产做减法
“船艇业务沉淀了大量土地、厂房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南益阳与广东珠海等地,与上市公司目前经营重心并不匹配,实际仅保留少量土地重点发展新能源船艇、无人艇市场即可,其他闲置资源亟待盘活;半导体电子业务产业向好,订单不断,上市公司正将核心资源投向这一新兴产业。”李基表示。
8月中旬,亚光科技对外表示,随着国内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亚光科技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与长期价值,经深入研究和审慎决策,拟通过推进集团资源集约化利用,深耕优势产业。
据悉,亚光科技正寻求集约化利用协同(合作)商,计划出售珠海太阳鸟厂区、珠海普兰帝厂区,由此推动船艇板块相关闲置资产处置,进一步聚焦半导体电子主业。
李基告诉记者,今年电子主业订单形势较去年同期呈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公司正在全力保障现金流,力争订单及时交付,电子业务业绩恢复,按计划完成船舶板块的闲置资产处置,大幅减少折旧摊销成本与利息费用,希望通过以上措施改善、提升公司业绩。
亚光科技盘活资产的动作不止于此。此前公告显示,为助力民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沅江高新区管委会经沅江市人民政府委托,与亚光科技就部分资产盘活及闲置土地收回事宜进行协商。《框架协议》显示,沅江市人民政府将指定自然资源部门收回闲置土地范围包括亚光科技及子公司名下三宗地块。同时,沅江高新区管委会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帮助亚光科技及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出售其余所需处置资产。
近年来,亚光科技一直在积极处置闲置资产,已在2023年至2024年完成珠海两宗资产处置并实现资金回笼约1亿元,同时,持续收缩低毛利船艇业务,重点发展新能源船艇、无人艇市场。
聚焦半导体电子业务做乘法
“我们的底气与信心,源于上市公司拥有一块非常好的半导体电子资产——成都亚光,且半导体电子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集中资源聚焦半导体电子业务,就是在做加法甚至是在做乘法。”李基表示。
亚光科技半导体电子业务核心平台——成都亚光于1965年建厂,是原电子工业部最早建立的半导体器件厂家之一,是我国第一批研制生产微波芯片、电路及器件的骨干企业,在微波电路及组件领域深耕约60年,产品涵盖基板/壳体—器件—芯片—模块与组件。
李基介绍,在被亚光科技收购后,成都亚光基本保持着原有管理层的稳定,总经理、营销、采购、研发、生产、行政等分管副总均为成都亚光原有管理人员。在长效激励机制上,在上市公司层面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电子业务管理团队以及技术营销等骨干获授数量占总激励股份数的60%以上。此外,成都亚光管理团队通过持股平台直接持有成都亚光股份,将管理层个人利益与战略转型、利润改善直接挂钩。
亚光科技表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子公司持股平台”的双层架构,实现核心人才与上市公司价值增长的深度绑定。
亚光科技紧抓战略机遇期,已在成都基地完成自动化TR组件产线建设并投产运行,同步实施微波电路产线升级及MMIC芯片后道工序扩产。现阶段产线配置可充分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必要时可通过增加班次、优化排产等措施实现产能弹性提升。
“作为雷达系统、电子对抗领域的关键配套,预计半导体电子板块传统业务会有一定增长。未来,公司增量业务的增速会更快,比如卫星应用领域,国内规划了GW星座、千帆星座(G60星链)及鸿鹄-3等超万颗卫星的星座计划。作为卫星应用领域微波组件与模块的核心配套商,公司预计,随着发射数量的增加,业务会有较大提升,正迎来稳定且长期的市场需求。”李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