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ining Intelligence网站的数据,按稀土氧化物总量计算,全球已探明且可开采的稀土矿山排名前10位如下:
全球矿山排名、稀土资源量(万吨)、所在地区与归属权 :
1、坦布里兹(Tanbreez), 2820万吨,格陵兰岛,克里蒂科金属公司(Critical Metals);
2、圣奥诺雷(St Honor), 1840万吨,加拿大魁北克省,马格瑞斯资源公司(Magris Resources) ;
3、科瓦内湾(Kvanefjeld), 1020万吨,格陵兰,格陵兰能源转型矿产公司(Greenland Energy Transition Minerals);
4、姆里玛山(Mrima Hill), 610万吨,肯尼亚,加拿大太平洋野猫资源公司(Pacific Wildcat Resources);
5、哈勒克溪(Halleck Creek), 470万吨,美国怀俄明州,美国阿美利加稀土公司(US American Rare Earths);
6、阿什拉姆(Ashram), 468万吨,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商业资源公司(Canada Commerce Resources);
7、恩瓜拉(Ngualla),460万吨,坦桑尼亚, 匹克稀土公司(Peak Rare Earths);
8、奇异湖(Strange Lake),440万吨,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托恩盖特公司(Torngat);
9、蒙特维尔(Montviel), 390万吨,加拿大魁北克省,吉奥梅格资源公司(Geomega Resources);
10、尼查拉乔(Nechalacho),180万吨,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锡矿区,阿瓦隆先进材料公司(Avalon Advanced Materials)。
除了上述10座矿山外,中国的白云鄂博矿、美国的芒廷帕斯矿、澳大利亚的Mount Weld矿、哈萨克斯坦的ZK矿、中国云南的红河稀土矿也是知名的已开采或具备开采条件的稀土矿山。
- 白云鄂博矿:位于中国内蒙古包头市,已探明稀土资源储量435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归属于中国北方稀土集团。
- 芒廷帕斯矿: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资源总量为207万吨(REO),归属于MP Materials公司。
- Mount Weld矿:位于澳大利亚西澳洲,由Lynas公司投产,CLD矿段稀土资源总量为145万吨(REO),Duncan矿段43.5万吨。
- ZK矿:位于哈萨克斯坦,估计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该矿床将使得哈萨克斯坦成为位居中国和巴西之后的最大稀土资源国之一。
- 红河稀土矿:位于中国云南,潜在资源量115万吨,其中镨钕镝铽等关键元素超47万吨,开采权归属中国稀土集团。
关于缅甸最大的几处稀土矿山,据公开信息,缅甸佤邦发现了大规模稀土矿,2023年消息称其稀土储量达300万吨,且南佤新矿重稀土占比近半。缅甸最大的稀土矿山位于克钦邦(Kachin State)的Pangwa-Chipwi地区,该地区被称为缅甸的稀土中心之一。Pangwa-Chipwi矿区由克钦独立军(KIA)控制,主要开采镝(Dysprosium)和铽(Terbium)等重稀土元素,这些矿产对电动车、风力发电和军用设备至关重要。2023年底,KIA从亲政府军阀手中夺取了该矿区,并成为全球重稀土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此外,缅甸掸邦(Shan State)近期开发了两处新的中大型稀土矿,由佤邦联合军(UWSA)保护,但规模较克钦邦的Pangwa-Chipwi矿区小。尽管这些新矿的储量尚未公布,但其规模被描述为“中等到大型”,且被视为中国在克钦邦(Kachin State)稀土供应受冲突影响后的重要替代来源。这两处稀土矿位于掸邦靠近泰国边境的地区,距离泰缅边境约30公里,另一处位于6公里外的湄公河支流附近。自2023年4月起,该地区出现大规模森林空地,并建立了数十个浸出池(用于稀土提取)。矿场由中资企业运营,主要开采铽(Terbium)和镝(Dysprosium)等重稀土元素。
缅甸是全球重要的稀土供应国,2024年其稀土产量占全球的7.9%,其中大部分出口至中国。中国对缅甸的稀土供应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度,2025年前四个月,缅甸供应了中国近50%的稀土氧化物进口。
全球稀土资源总量并不稀缺,但这并不意味着稀土产业链能顺畅运转。真正的缺口,藏在从开采到应用的全链条能力中,尤其是技术壁垒、产业链控制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缺的是“把稀土挖出来并提纯的技术”
稀土元素共生性强,且伴生放射性物质,分离提纯难度极大。以重稀土中的镝、铽为例,其纯度要求常达99.99%以上,提纯技术被少数国家掌握。
- 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领先,能实现高纯度分离,但部分高端材料制备技术仍需突破。
- 欧美等国虽有资源,但因缺乏成熟分离技术,长期依赖进口。
二、缺的是“全产业链的控制力”
稀土产业链包括采矿、冶炼、深加工、应用(如永磁材料、芯片)等环节。目前,中国主导了中上游(采矿、冶炼占全球90%以上),但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部分核心技术仍被国外企业掌控。
- 例如,高端稀土永磁材料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其性能提升依赖配方和制造工艺,部分关键专利被国外持有。
- 产业链各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导致资源优势未必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缺的是“可持续开采与环保能力”
稀土开采和冶炼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渣,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污染。许多国家因环保标准严格、治理成本高,放弃了本土开采。
- 中国曾因环保成本低成为主要供应国,但近年来环保政策收紧,倒逼产业升级。
- 其他国家若要重启稀土开采,需投入巨额资金解决环保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
四、缺的是“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话语权”
全球稀土供应链受地缘政治影响极大。各国为保障自身需求,纷纷寻求供应链多元化,但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格局。
- 美国试图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但从矿山建设到冶炼厂投产,至少需要5-10年。
- 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利益博弈,导致稀土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产业稳定发展。
总结:稀土之“缺”,本质是能力之缺
全球不缺稀土矿石,缺的是将资源转化为可用材料的技术实力、掌控全链条的产业能力、平衡开发与环保的可持续模式,以及抵御外部风险的供应链韧性。未来,谁能突破这些瓶颈,谁就能在稀土竞争中占据主动。